
花茂村乡愁小道上游人如织。 朱小松 摄

花茂村田园风光美如画。 罗星汉 摄

花茂村“乡愁”打卡点。李仁军 摄

花茂村手艺人展示土陶制造技艺。吴昊天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树涛 蒋洪飞 谢国欢 何美
[总书记和我们面对面]王治强:现在的日子过得真美
清晨,花茂村的石板路还笼罩着云纱般的薄雾,“红色之家”农家乐的院门“吱呀”一声推开,院内灶台上的盬子鸡已冒着热气。老板王治强开始麻利地在院子里摆放桌椅。
“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接过几百个预订电话,嗓子都要‘废’了。”王治强说,10年来,“红色之家”已成为来玩游客的打卡地,招牌菜盬子鸡也上了当地的美食“必吃榜”。
曾经,王治强和村里的青壮年一样,常年在外务工。2014年,他返乡创业,把自家院子改建成花茂村第一家农家乐。
“起初一天只有两三桌。”王治强说,在习近平总书记前来考察后,花茂村火了,“游客将院子挤得满满当当。”
随后,王治强把二楼和后院都改造成餐厅,游客多的时候,要请10多名村民来帮忙。客人太多,每天接待说话,声带受损,他还曾前往上海治疗。就在看病期间,每天依然要转接上百个电话。他笑说:“‘订餐热线’一响,就感觉有使不完的劲。”
“习近平总书记说大家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咱得把致富路铺宽!”他掰着指头说,村里建起蔬菜合作社、陶艺体验馆等,让大家有土地流转费、有务工工资和分红,让曾经外出打工的村民返乡开民宿、种果园、搞电商,现在大家在家门口就有事做、有钱挣。
夕阳西下,最后一桌客人拎着伴手礼告别。王治强指着院外新修的柏油路说:“以前愁生计,现在的日子过得真美!”
[山乡巨变入画来]农文旅齐发力 旅游饭吃得香
油菜花开盛春来。
4月1日一大早,贺普碧和好友就从贵阳自驾出发,一路欢声笑语,朝着花茂村奔去。
临近村口,连片的、暖黄色的油菜花在晨风中翻涌。贺普碧停好车,推开车门,一阵带着泥土清新与油菜花甜香的微风扑面而来,瞬间将她包裹。
“快,快!我们快去花田里拍照!”贺普碧满脸兴奋,拉着好友往花田奔去。
远处,一幢幢黔北民居鳞次栉比,与金色菜花相映成趣。贺普碧拉着好友摆起姿势,随着相机快门喀嚓声响,美好瞬间就此定格。
近年来,花茂村以产业为笔、生态为墨、文明为纸,努力描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化乡村图景。在花茂村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枫香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王伟介绍:“花茂村毗邻苟坝会议会址,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近年来,依托这一优势深挖红色文化,结合乡愁文化、农耕文化,利用好土陶、古法造纸等传统技艺资源,大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再往村里走,一片现代化农业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绿意盎然。这是花茂村探索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新路径的一个成功实践,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
在“乡愁集市”,游客穿梭,热闹非凡。体验打糍粑的排起了长队,购买特色农产品的挑花了眼。
集市一旁的农耕文化体验园里,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感受农事乐趣。
在花茂村,各种各样的农文旅融合场景,共有11个。文旅产业的欣欣向荣,让花茂村声名远扬,更引来了众多文化企业与特色店铺扎根落户。
据统计,过去10年间,花茂村累计接待游客859.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6.92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607元增至27454元,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从26万元增加至1402万元。依托文旅产业的发展,乡亲们经营起农家乐、民宿,售卖特色农产品,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
[总书记的暖心话]涂华琴:我的生意越来越好
“这些手工笔记本真好看!”
3月31日,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涂华琴开的便民服务点上,几位游客拿起店内枫香镇文旅商品专区的手工笔记本仔细看。
“喜欢的话可以带走喔。”老板涂华琴走上去热情招呼。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花茂村考察时,走进涂华琴的店里。“那天我正在小卖部里忙着,突然看到外面驶来了一辆车,总书记从车上走了下来。”涂华琴说,“那一刻,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习近平总书记笑着问我‘生意好不好’‘老百姓爱买哪些商品’,他还拿起货架上的一瓶酸奶,仔细查看生产日期。”涂华琴说,那时店铺比现在小,只有两组货架,商品种类也比较有限。自从总书记来过之后,花茂村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小店也扩大到现在的40平方米,商品品类也比以前丰富了许多,不仅卖烟酒、日常用品,还卖土特产。她自己的收入也是翻了几番,以前每天只能挣几十块钱,现在日常营业额都有一两千元。到了夏天旅游旺季,一天营业额三五千元也是有的。
涂华琴说,特别是前几年,村里为鼓励村民保持环境卫生、规范生活用具摆放等,开展积分兑换物品活动,获奖家庭可以凭积分到便利店兑换物品。不知不觉间,村民们的素质提高了,人居环境也越来越好。现在,每条马路都干干净净,哪怕是下雨天出门,也不用担心被弄得一身泥。很小的孩子都知道垃圾要扔在垃圾桶里,每家每户厕所都干净整洁。
下午吃完饭后,便民服务点外面的空场地上就热闹起来。村民们聚拢一起跳广场舞、打篮球、打乒乓球……“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的笑容和问候的那一幕经常在我眼前浮现,我想告诉他:我的生意越来越好了。”涂华琴说,“来游玩的客人也经常夸赞我们这里风景好、生活好,找到了乡愁……我也曾想过去城里住,而今却更爱村里的生活。”
记者手记
花茂的诗与远方
微风拂过,白腊河泛起微波,静卧于黔北山间的花茂村更加花繁叶茂。
十年光阴流转,曾经灰扑扑的“荒茅田”,如今成了游人追寻的诗意栖居地。青瓦白墙间飘着陶泥的湿润气息,油菜花田随风起伏如金色波浪,乡愁小道上深浅不一的脚印,都是岁月写给这片土地的温柔。
“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花茂村时的殷切寄语,为这座黔北山村注入了灵魂。
春日细雨浸润大地,秋阳为稻穗镀上金边。花茂人把山水当作稿纸,写下三产融合的诗行:曾经的土陶匠人母先才,在政策扶持下将濒临失传的土窑改造成电窑,打造集体验、研学于一体的陶艺馆,让百年技艺焕发新生;返乡青年张胜迪用活古法造纸技艺,将构树皮化作文创纸灯、手账本,让“千年古纸”成为游客争相收藏的乡愁载体;红色之家的炊烟袅袅升起,游客围坐八仙桌,尝一口盬子鸡的酣畅,听一段红军过境的往事;星空露营基地的帐篷在夏夜次第亮起,年轻人弹起吉他,把山风谱成歌谣……
乡愁不再是抽象的情怀,而是可触摸的文化品牌,更是村民致富的“金钥匙”。
十年弹指,荒茅已成花海。乡愁如酒,历久更显醇香。
2015年6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花茂村考察。在经营农家乐的村民王治强家中,他进房间、看院落,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亲切交谈。总书记细问衣食住行,笑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总书记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在陶艺作坊,他捧起一个土陶杯仔细端详,叮嘱“传统手艺不能丢,要带着乡亲们一起富”。
十年一瞬。乡亲们将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田埂小路拓宽成“乡愁小道”,让陶窑的薪火相传,把古法造构树皮变成畅销文创产品,返乡青年更将这里的山货拿到“云端”销售……花茂村已从当初的贫困村蜕变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油菜花海与蔬菜大棚交织成四季斑斓的经纬,晨雾中的陶窑青烟袅袅,暮色里的民宿灯火可亲,总书记的嘱托已化作山水间的最美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