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2025年04月01日

芶红礼 程锐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推动贵州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劲动力。全省88个县级行政区划中县(市)有72个,国土面积占全省约九成,是贵州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重要支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贵州要立足县域产业基础,用好各自优势,注重县域间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到2027年,实现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65%左右、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70%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0%以上、县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

县域是建设贵州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阵地。发挥矿产资源、人力资源、山地资源、气候资源等方面优势,三次产业共同谋划,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特色产业县,不断提升县域经济质量和总量,为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基础、作出贡献。

坚定不移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县(市)抓产业,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等优先考量工业,强化创新驱动,统筹新旧动能转换,大抓项目、大抓招商,选好选准主导产业。持续做大工业总量、提升工业占比,促进工业提质增量。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工业基本盘,大力推进“富矿精开”,巩固提升现代能源、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白酒等优势产业,壮大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健康医药等特色轻工业。根据县域主导产业发展优化开发区布局,强化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分类推进开发区建设。有条件的县域产业园区要创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大力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贵州县域经济创造的农业增加值占全省的八成以上,成为全省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的基础上,发挥气候立体、生态种类多样等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把“三品”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抓手,大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建设。以抓工业的思路和方法抓农业,推动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分级分类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更多休闲食品、饮品、保健品、医药品、化妆用品等。培育发展观光农业、农事体验等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贵州被誉为“公园省”,很多县都有优质的旅游资源,甚至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用好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两个宝贝”,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强化世界级景区景点、一流旅游城市两大支撑,推动现代旅游业体系提档升级,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突破传统旅游的时空限制,加强传统景区场景营造、方式改造和内容创造,持续丰富旅游业态和产品供给。突出文化特色,持续推动民族文化与乡村文化、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度融合,擦亮“村超”“村BA”等村字号品牌,打造一批文旅体融合标杆项目,增强旅游产业的底蕴和内涵。

大力发展服务业。贵州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的六成,要顺应产业转型、消费升级趋势,提升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人力资源等综合服务能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贵州县域常住人口占全省的七成,要大力发展商贸新业态、家政和养老托育等产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同时,要加快构建路网、水网、电网、地下管网、油气网、互联网基础设施“六网”畅通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县域发展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县域在产业大招商中要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内卷式”竞争。持续开展贵州省营商环境大改善三年行动,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拓展“企业之家”增值服务,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理念,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高标准建设对外开放平台、提升跨境交易便利化水平,打造合作共赢的开放环境。强化干部教育管理,引导干部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廉洁意识,筑牢“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的理念。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着力提升城镇化水平。贵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全国低10%左右,县域城镇化率比全省还低8%以上,这既是差距,也是潜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按照“一群三带”城镇空间格局,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大力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力。推进更多人口向县城聚集,落实“人地钱”挂钩政策,进一步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围绕把乡镇建成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推动特色小城镇建设。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为更多进城落户农民解除后顾之忧。

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争取国家专项借款、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支持,用好城市“体检”成果,统筹推进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网改造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融入智慧社区、文化记忆、安全韧性等现代城市发展理念,抓好城市精细化管理,推动县城空间重塑、功能完善、业态优化、环境提升和民生改善,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加快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县域商贸服务中心和乡镇商贸中心,打造一批电商直播基地,提升对乡村商业发展的带动能力。健全县域流通网络,加快完善县乡物流体系,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打通农村流通“最后一公里”,更好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用好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更好激发县乡消费活力。

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一体规划建设。一体谋划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骨干路网提档升级和基础网络延伸连通,因地制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发展。一体谋划教育发展,准确把握人口出生变化趋势和城乡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新增教育资源主要向城镇集中布局建设,合理优化城乡学位供给保障,改善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一体谋划医疗服务,以人员下沉为重点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让群众能够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因地制宜优化乡村规划建设。结合实际细化村庄分类标准,对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搬迁撤并类、特色保护类和短期内难以判断的五类村庄科学确定发展目标,明确不同类型村庄建设重点和时序。优先建设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项目,引导农民参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加强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系统性保护,探索具有贵州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

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贵州作为欠发达地区,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最重的省份,要促进百姓增收致富,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着力在守底线、促就业、促共享、促改革上狠下功夫。

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今年是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要防止思想松懈、工作松劲,全力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探索建立统一监测、分类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提升“3+1”保障水平,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加快建设覆盖全体农村人口的监测帮扶信息系统。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系统功能,为转向常态化帮扶做好准备、打牢基础。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有针对性地做好产业和就业帮扶,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逐步实现工作稳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职业安全。落实好“六六就业稳岗计划”,千方百计稳住外出务工基本盘,积极拓宽本地就业渠道,让更多出远门务工转为近家门就业。用好国家产业转移政策机遇,通过产业大招商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黔,形成一批促进就业的聚集区,扩大就业承载力。围绕大数据、磷化工、新能源汽车、轻纺等重点产业,跨市(州)组建省内就业联盟。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社会保障等政策,支持各类经营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稳岗扩岗。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勤劳致富本领,提高技工工资待遇,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产业工人队伍。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构建关系稳定、联结紧密、权责一致、利益共享、风险可控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与现代农业紧密结合,共享发展成果。探索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提升联农带农能力,合理选择联农带农方式,确保农民能获利、多得利,充分分享产业链的增值收益。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支持各县采取以工代赈、产业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持续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对投资规模小、施工技术单一的政府投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项目,交由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

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增加财产性收入。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丰富乡村产业业态,鼓励村集体整合闲置土地、林地,通过租赁、入股等形式,与企业合作开发农业项目或建设仓储设施。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盘活利用农村闲置设施用于社区服务,有序推动现有设施“一室多用”,发挥更多作用和效益。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