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负担减轻了,干部轻装上阵,有更多时间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图为湄潭县兴隆镇太平村党总支书记杨军(右)在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接待前来办事的群众。(湄潭县委组织部供图)
本报讯(记者 牟元媛)3月12日,春茶采摘开始,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太平村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内,村党总支书记杨军正忙着对接茶青交易市场的商户。
太平村服务中心的外墙上,如今只挂着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4块标牌,保留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块标识。而在两年前,这里曾挂着计生协会、民兵连、创建示范站点等20多块大大小小的牌子。
“有的牌子挂上去就没用过,群众也记不住名字,但检查组一来,就擦得锃亮。”杨军指着墙上的钉痕直摇头。
改变始于2023年湄潭县启动的“清牌行动”。县里对全县15个镇(街道)的村级挂牌情况全面摸底,持续清理“僵尸牌”“重复牌”等118类,村级挂牌减少20%以上,保留的牌子精简为一张集合式功能指引牌。同时,将村级证明事项压缩至18项,并整合民政、社保等职能,设立“综合服务岗”。
“现在去村里办事不用挨个找牌子了,一个窗口就能解决。”牌子减少了,办事方便了,村民李国忠真心点赞。
湄潭县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负责人田茂霞介绍,减牌子的核心是“减虚向实”。当地建立村级事务准入清单,明确村级组织履责事项53项、协助办理事项30项、不能办理事项34项,并依托村级基础数据“一张表”、贵州省综治和网格化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建共通共享,村级报表台账减少40%以上。
“减负不是减责任、减担当,而是让干部回归服务本位。”田茂霞说,用牌子做“减法”,换服务做“加法”,干群关系更亲了,群众笑脸更多了。
在湄潭县复兴镇两路口村,由村干部组建的“流动服务队”,每月定期上门为留守老人办理医保认证、代购物资;黄家坝街道官堰社区推出“错时坐班制”,周末和傍晚安排专人值班,方便务工群众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