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清晨,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的古镇村落,炊烟袅袅升起,妇人们提着洗衣桶来到河边,默契地一字排开,开始浆洗衣服,皂香与竹香在赤水河上空弥漫开来。
“每当创作灵感匮乏时,我都会到赤水河边走走,与村民聊聊天,欣赏蜿蜒流淌的河水,或在两岸竹林漫步,心绪愈发平静,灵感随之迸发。”
说话的是杨昌芹,一位专注于竹编手艺的“90后”,也是全国人大代表,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昌芹出生的1990年,恰逢赤水市提出“生态立市”。多年来,赤水竹林面积从不到50万亩增至132.8万亩,森林覆盖率从63.4%提升至82.51%。
如今,竹编技艺不仅是贵州非遗代表性项目,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体现。
“这些年,赤水将生态颜值变成经济产值,生态经济占地区GDP的75%。”杨昌芹说,赤水打造人竹相依的“绿色银行”,拥有瀑布、丹霞、竹海、桫椤等景区景点40个,全市年均旅游综合收入达200亿元。
2022年9月,空气“变现”更具象化:赤水成立贵州首个森林碳汇管理局,成功开发西南地区首张10万亩竹林碳票——“丹青碳票”,通过创新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机制,为挖掘生态产品经济价值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全国生态经济发展贡献了地方经验。
“赤水是‘中国竹都’‘千瀑之市’‘丹霞之冠’‘桫椤王国’,欢迎全国游客来赤水呼吸竹香空气,体验竹编文化。”杨昌芹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巍娥 张弘弢 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