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子铱代表

张胜林代表

韦维委员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杨凯茗 管云 张玲玲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改革开放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根本动力。回看2024年奋进足迹,贵州肩扛加快建设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使命,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把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与发挥贵州比较优势更好结合起来,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中作出贵州贡献,在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中赢得贵州发展。
赵子铱代表:
通道经济撬动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未来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城镇经济与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子铱接受记者采访,讲述了贵州如何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契机,推动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
西部陆海新通道是一条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动脉,这条通道不仅让“黔货出山”迈入快车道,更通过贵阳国际陆港的枢纽作用和省际协作的深化,为内陆贵州打开了面向全球的窗口。
“贵州拥有‘一纵两横三角’黄金点战略区位优势,在保障物流畅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通过这条物流大动脉,白酒、辣椒、茶叶、吉他、轮胎等贵州特色产品便捷‘出海’,总共覆盖了超120多个品类,通达全球87个国家的221个港口。”赵子铱说。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贵州建成了综保型国际陆港——贵阳国际陆港,凭借这一综保型物流枢纽,成功实现了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等多向联动,货物运输时间较传统路径缩短20天,通关效率提升40%以上,本地企业可“一站式”完成报关、查验等流程,95%的商品实现“零关税”快速通关。
谈及省际协作,赵子铱特别强调黔桂合作的战略意义:“2024年桂黔贸促系统签署战略协议,共建商品集散基地,推动货源组织与港口联动,实现‘贵州货物从广西出海,广西资源向贵州辐射’。”
随着跨省铁海联运的常态化运行,以及省际协作愈加紧密,以白酒、茶叶、轮胎等为代表的黔货,通过铁海联运班列南下广西北部湾港,再经海运抵达东南亚、中东等国际市场,物流时间大大缩短。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不仅是物理通道的延伸,更是开放格局的重构。昔日‘不沿江不沿海’的山地省份,正以通道经济为支点,撬动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新未来。贵州将继续深化与沿线省市的协作,让这条跨越山海的“黄金通道”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纽带,书写更多开放共赢的故事。”赵子铱表示。
张胜林代表:
大桥飞架连接开放之路
当地时间2024年10月22日,在高加索山脉旁,贵州公路集团参与承建的格鲁吉亚E60高速公路F4标段迎来重大时刻——随着首辆社会车辆缓缓驶入,该路段全线正式通车。E60高速F4标段也是贵州公路集团迄今为止承建的最大海外项目,桥隧占比高达45.79%。
“在建造过程中,项目团队凭借其丰富的山地建造经验和精湛的工程技艺,严格执行欧洲及格鲁吉亚标准,彰显了中国路桥建设技术的卓越实力。”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公路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胜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借力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等海外“朋友圈”,不沿江、不沿边、不沿海的贵州,如今把精湛的造桥技术输送到海外,合作打造了众多标志性工程。
张胜林说,坚持“立足贵州、面向全国、参与全球”发展理念,目前,贵州公路集团在蒙古、哈萨克斯坦、刚果(金)等国家承接了公路施工项目,贵州路桥技术在海外成为一张熠熠生辉的“中国名片”。
一座座跨山越水的大桥,连接的更是贵州对外的开放之路。
当前,在被誉为“桥梁博物馆”的贵州,最受瞩目的当属在建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张胜林介绍,这座“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超级工程,目前总体进度达95%,桥面板吊装3月中旬完成,计划今年下半年通车。
桥旅融合引客来。张胜林介绍,花江峡谷大桥不仅是一项交通工程,更是一个从设计建造时就融入了旅游功能的旅游设施,将成为贵州桥旅融合新地标。
未来,花江峡谷大桥桥旅融合项目将规划建设餐饮、购物、娱乐、体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体,拟开展合作的业态包含观光吊桥、峡谷索道、空中酷玩项目、攀岩项目、山地速降滑车、美食集市、国潮文创、农创展销等,全力打造贵州桥旅融合3.0版本。
“此外,大桥所在的六安高速,也将成为串联黄果树、花江大峡谷等景区的‘黄金旅游线’,预计每年可吸引百万游客,为贵州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注入强劲动力,更将加速贵阳、安顺、黔西南城市群的资源互通与产业协同,为贵州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张胜林说。
韦维委员:
进一步深化应用型高校改革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我认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最核心的目标是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各类人才供需适配问题。”全国政协常委,贵州师范学院院长、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韦维告诉记者。她一直关注高校改革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也准备了相关领域的提案。
韦维坦言,我国高等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目前按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进行分类的框架已基本成为理论共识,分类发展的基本制度格局已大体确立,但改革实践进展并不顺畅。
“研究型高校的发展政策、导向和路径相对成熟,但数量巨大的其他类型高校仍处于探索阶段。”韦维说,以应用型高校为例,其数量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0%以上,为许多优质大学提供了将近90%的硕士研究生生源,应用型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支柱力量。但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受资源配置导向、评价标准和维度影响,普遍存在特色化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分类发展路径不明晰、产教科不能深入融合等问题。
对此,韦维建议,建立有助于引导应用型高校特色发展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和评价标准,为不同区域的应用型高校各就其位、错位办学、分赛道竞争创造适切的发展环境与条件。
韦维看来,进一步深化应用型高校改革建设,改进和优化应用型高校所面临的发展环境,有助于提高地方应用型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
“期待国家层面统筹推进应用型高校分类评价体系建设,结合应用型高校实际,建立学术与应用并重的评价体系。地方政府从战略顶层设计和规划层面,可以将产业发展与应用型高校发展一体化统筹推进,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与评价相对应和绩效相结合的资源分配模式,实现办学资源公平与高效利用。”韦维说,引导高校特色化、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有益于推动产出更多跨学校、跨学科的高质量成果,实现学校学科自身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