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楼纳村名副其实,是个“美丽的田坝”。(楼纳村委会供图)

如今的楼纳村名副其实,是个“美丽的田坝”。(楼纳村委会供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支太檾
楼纳,在布依族语言里意为“美丽的田坝”。2011年习近平同志来到黔西南州兴义市顶效镇楼纳村考察,察农情、问农事、讲政策、话发展,勉励该村再接再厉,更上层楼,把布依族新农村建设得越来越好。
春暖花开,记者来到楼纳村,眼前是如画的田园风光。
黔西南州兴义市顶效镇楼纳村党总支书记陈再安说,这十多年来,楼纳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布依族文化优势,不断地将楼纳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如今,楼纳村发展种植烤烟3102亩、精品水果1600余亩、水稻1250亩、优质蔬菜1000多亩、牧草养牛600亩左右、花卉220亩,已构建起“两栖六产业”格局,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还吸纳了大量村民就业,激发了创业热情,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楼纳村成功跻身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行列,借助民族文化资源,吸引八方游客,农家乐、民宿等旅游业态蓬勃发展,让村民搭上了旅游致富的快车。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楼纳村的村民们“打破了田间地界,打开了发展眼界。”
“以前每家就只能种点水稻玉米,一年就几千块收入,种地只够吃。现在在村里的产业基地务工,两个月就能挣到以前一年的收入,土地流转还有租金。”花卉基地里,村民王尚灿正在忙着挑选花卉、打包、装车,这些兰花将销往全国各地。王尚灿在基地务工已有十余年,现在每个月工资有3000多元。这些年,楼纳村大力发展产业,拓宽村民增收途径,涌现了一批产业带头人。如生猪养殖第一人陈俊荣、返乡创业的韭菜种植带头人黄廷艳等,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渠道等,帮助村民发展生猪养殖、韭菜种植等产业,同时吸纳村民到自己的养殖场、种植基地务工。
黄廷艳在楼纳村的韭菜种植基地有200余亩,平均每天用工20多人,既能帮助乡亲们就业,还能为想要创业的村民提供机会。2022年,黄廷艳带领曾在其基地务工的两户村民分别种植了90亩、60亩韭菜,并和他们进行捆绑销售,让创业的村民没有后顾之忧。黄廷艳说:“他们有创业的想法,我当然支持。”
穿过村庄、走上小路,来到远离村寨的大山脚下,看到了陈俊荣的生猪养殖场,他说养殖场远离村寨,才能更好地做好生态环保和生物安全防控。“我们还带动村里人一起创业,帮助他们进行品种改良,提供技术指导,降低养殖成本,增加收入。”陈俊荣说,目前村里养殖生猪有100户左右,存栏从十几头到几十头不等,他除了技术指导外,还帮助对接商家、促成交易,减少中间环节增加收入。
此外,有着“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块金字招牌的加持,楼纳村还大力发展起旅游产业。村民吴荣忍改造了自己家的房子,开起了民宿,成为楼纳村第一批吃上旅游饭的村民。她说,每逢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如“开秧门”、六月六、“牛王节”等,楼纳村热闹非凡,“订餐、订民宿都要提前几天。”
记者手记:
群山环抱的楼纳村,十余年间从贫困村蜕变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现代化新农村,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样本。
楼纳村的振兴密码,在于找准了“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的黄金结合点。通过发展精品果蔬种植、特色花卉培育等现代农业产业,村庄既保住了生态底色,又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链。证明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可以实现共赢。
更值得关注的是村民观念意识的深刻转变。从被动等待扶贫到主动参与土地流转、合作社经营,从外出务工到返乡成为创业者、产业工人,楼纳人用勤劳双手增收致富。
楼纳村的发展显示,乡村全面振兴绝非简单的产业移植或资金堆砌,关键在于激活土地、生态与人的价值关系。让每个村民都成为发展的主角,就能焕发出澎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