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王林珠:培养更多钢铁专业人才 2025年03月09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莫欣欣 杨宇峰

3月7日上午10点,在贵州大学新校区西楼冶金2303教室,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正在展开。讲台上,王林珠老师手捧一本已陪伴她八年的《冶金传输原理》,这本书的书脊因岁月的洗礼已略显磨损,但它所承载的知识与智慧,却在这八年中得以传承与发扬。

王林珠与冶金的缘分始于2008年,她从黑龙江来到被誉为“钢铁摇篮”的北京科技大学,攻读冶金工程专业。

2017年,博士毕业的王林珠迎来了人生的新篇章。响应北京科技大学建功西部的号召,她毅然踏上了前往贵州的列车,成为了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的一名教师。那时的贵州大学,冶金工程专业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学生专业基础薄弱,这成了摆在王林珠面前的一大难题。

“冶金热工基础课的计算公式推导复杂,如果备课不充分,学生很容易听不懂,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王林珠回忆起自己初登讲台的情景,“那时的我比学生还紧张,生怕自己讲不好。”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她不仅认真备课,还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了学生活动室旁边,方便随时与学生交流探讨,共同研究学习新的计算方法。

在王林珠的心中,始终铭记着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回信中的殷切期望。在贵州这片土地上,她决心将北科大的精神延续下去,为贵州的冶金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2021年,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新一轮调控周期,建筑用钢需求急剧下滑。面对这一市场变化,贵州本地的钢铁企业——首钢水钢决定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高线材等非建材用钢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

得知这一消息后,王林珠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科研合作机会。经过努力,她与首钢水钢合作申报了贵州省科技支撑项目,专攻高碳盘条中非金属夹杂物控制关键技术。

“炼钢就是炼渣,炼好渣才有好钢。”深知这一道理的王林珠带领团队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精炼渣改质上。他们尝试低碱度精炼渣改质技术,虽然这一方法不能使钢水纯净度达到最优,但精炼后的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更软、熔点更低,生产的钢材不易断裂。

在科研过程中,王林珠带领团队不断探索新材料的应用。他们尝试了各种不同的稀土添加方法,并进行多次实验,最终找到了相对平衡的控制方法,为首钢水钢精炼渣改质提供了更前沿的思路。

经过三年的共同努力,2024年,王林珠与首钢水钢合作项目顺利验收。在这三年里,首钢水钢在硬线盘条生产中累计新增产值4.1亿元、利税740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研的成功不仅让王林珠和团队尝到了甜头,更激发了学生们的科研热情。许多学生在硕士毕业后选择继续在冶金工程专业深造,为祖国的钢铁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王林珠的带领下,贵州大学冶金工程专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顺利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名单、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还在2024年新增了冶金工程博士点。

如今,王林珠已经带了3名博士、10名硕士,她说:“以前冶金专业招生困难,现在本校想深造的学生大有人在。为祖国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我们的人才队伍会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