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涛
前不久,为了写《遵义三日》,我再次来到遵义会议会址,以拜谒之心“追寻”和“拜访”与会者。透过时空,我“看见”空空的座位上每一个与会者的姿势与神情,“听见”他们粗粗细细的呼吸声。
召开遵义会议的地方名叫“柏公馆”,是一座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
1935年1月15日到17日,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召开了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遵义会议。会议研究的是军事问题,用毛泽东的话说是“讨论失败”:为什么打败仗?如何不再打败仗?如何才能打胜仗?归根结底是如何转败为胜?
遵义会议的“成色”得到了战争的检验。刘伯承回忆说:“遵义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处处主动,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
遵义会议的意义在历史进程中持续闪烁光芒。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带领红军走出死地和绝地,走向陕北,走向胜利。接下来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随后又打赢抗美援朝战争,一扫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
我久久地凝视着遵义会议会场,耳边忽然响起阵阵波涛声,支起耳朵捕捉,却又消失了。我想,那是赤水河的涛声,是金沙江的涛声,是大渡河的涛声,是长江黄河的涛声,是创造新世界的历史洪流的涛声,更是中华民族在时代发展潮流中的搏击声。
遵义会议召开90年了。如今,站在遵义会议会场,看得更加清楚了——遵义会议的每一位与会者,都在扭转乾坤的革命和历史中找到了他们的位置。
走出遵义会议会址,我在想: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有几个如此灿烂辉煌的思想会场?
(作者为知名作家、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