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树涛
春天的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如诗如画,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
干净整洁的乡村公路和蜿蜒曲折的乡愁小道,串联起错落有致的黔北民居,稻田里的油菜花含苞欲放,散发出浓浓的春天气息。
近年来,花茂村立足自身优势,蹚出了一条山区乡村振兴之路。文创产业蓬勃发展,蔬菜基地绿意盎然,乡村旅游有声有色。
作为花茂的“打卡地”之一,先才陶艺馆近年来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体验传统陶艺文化。
“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游客多了,土陶成了‘香饽饽’,现在店里一年能赚30多万元。”陶艺馆负责人母先才说。
母先才展示了新引进的电窑设备,既环保又高效,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生。
花茂村的传统文化产业丰富多样,古法造纸也极具特色。作为古法造纸的代表,“花茂人家”每天都能吸引很多游客前来参观。
纸浆压花画、信纸、油纸伞深受游客喜爱,这些文创产品不仅丰富了古法造纸的产品线,还为花茂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把非遗做成时尚,把文化做成品牌,让大家透过这张穿越千年的纸,看到一个喜乐的、幸福的,能够找到乡愁的花茂。”“花茂人家”工作人员张梦滢说,目前店里在忙着做书签和冰箱贴。
花茂村大力挖掘乡愁、农耕、土陶、古法造纸等文化资源,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茂土陶烧制技艺和古法造纸技艺,2024年代表性项目累计开展研学活动100余次,吸引5000余人次参与体验。
农业产业齐头并进。在蔬菜大棚里,只见花菜一垄垄排列有序,叶片圆润饱满。
“我们这一季花菜大概30亩,每亩按6000斤来算,预计有十七八万元的收入。”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蓝荣鸿说。
该合作社在花茂村360亩的土地上建起了34个大棚,除了种植水稻、玉米外,还种有西红柿、黄瓜、茄子等蔬菜。
花茂村以九丰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和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引领,采取“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方式,推广“村社合一”“返租倒包”规模化经营模式,培育种养大户22户,集中流转土地2350亩。2024年,花茂村种植蔬菜1400亩、“稻+”立体生态循环种养1214亩、烤烟900亩。
“绿动九丰合作社一年的纯收入在30万元左右,这些收入全部纳入集体经济,为花茂村的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蓝荣鸿说。
据统计,2014年,花茂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948元,到2024年,达到了27454元,村集体经济积累从2014年16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1418万元。
“花茂村的蝶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从‘荒茅田’到‘美田园’,花茂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传承非遗文化、推动三产融合,不仅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让乡村的精气神提了起来。”花茂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龙芬说,下步将继续抓好产业和生态,进一步提升村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