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水河畔的茅台酒厂。

仁怀同民集聚示范区建设现场。

茅台工匠检查糟醅发酵情况。

茅台晶琪公司的生产线上,工作人员正在检查瓶子质量。

用茅台酒瓶制作的文创产品。
李勋 沈仕卫 刘显玉
初春的赤水河谷,酱香四溢,一座座茅台厂房错落有致地镶嵌在绿水青山之间,彰显着茅台蓬勃的发展生机与无限活力。
在黔南州贵定县一隅,茅台晶琪公司以炽热的窑炉,践行着智能化、绿色化生产理念,熔炼出酒瓶产业的崭新未来。
在茅台机场,凭借着茅台酒的独特魅力与直飞的便捷优势,春运期间旅客同比增长8.6%,“去茅台玩”悄然成为省外游客冬游贵州的新潮流、新风尚。
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茅台围绕酒产业、酒旅康养、产业链金融三大主业,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立体图景。
2024年,茅台集团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实现营收1871.9亿元,同比增长13.3%;利润总额达1207.7亿元,同比增长10.2%。
这组数据的背后,不仅彰显了茅台的强大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更蕴含着其推动“主价值链、延伸链、服务能力链”三链共进,“链”出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和智慧。
茅台集团主要负责人表示,作为贵州白酒产业的龙头企业,茅台将以实际行动助力贵州“六大产业基地”建设,以“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高效率”的价值创造为目标,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新进展。
■ 酒主业:继续巩固行业领军地位
经过冬日的沉淀,春日的和煦为酱酒的酿造注入了新的活力。
春节过后,茅台酒制酒生产迈入二轮次,生产房内员工们干劲十足,齐心协力抓好生产,为接下来黄金轮次的美好积势蓄能。
“为了实现产质全面达标这一目标,我们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展现出了十足的干劲与热情,相信大家定能不负众望,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奋战“开门红”,茅台酒制酒三十一车间1班酒师杨启强充满信心。
作为茅台集团的核心主业,酒主业板块始终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2024年,作为茅台集团发展“定盘星”“压舱石”的茅台酒,首次实现前三季度收入超千亿的历史性突破,继续巩固其行业领军地位。茅台酱香酒连续多年保持较好增长势头,营收达到10年前的22倍,成为茅台集团当之无愧的“增长极”“护城河”。茅台集团采取保健酒、露酒、葡萄酒、蓝莓酒等多品类协同发展,通过差异化定位和精准营销,逐步扩大消费群体,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是贵州建设“六大产业基地”的重要部署,也是助推贵州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
作为行业龙头,茅台责无旁贷。
新年伊始,茅台集团积极响应“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是今年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的号召,加快推进茅台酒“十四五”技改、酱香酒习水同民坝等20个重点项目建设,为推动贵州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积极贡献“茅台力量”。
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向着更深处扎根,催生更多可能——
茅台红缨子公司持续构建“育、繁、研、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从源头把控茅台酒质量,现已将红缨子高粱种子纯度提升到99.9%。
位于赤水河流域的有机红缨子高粱基地,“茅台酒第一车间”开始引入数智化农业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农户量身打造数字新农具,让种植有“智”更有“质”。
依托中国白酒包装技术研发中心(遵义),茅台技术开发公司正大力优化和完善包装领域的“茅台标准”,输出更多具有东方美学韵味且符合国际审美的包装精品。
■ 酒旅康养:文化拓展迈入新赛道
1月28日,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畔,茅台度假村打造的“年味一条街”热闹非凡,糖画、手工风车、特色小吃等传统年货琳琅满目,瞬间唤起了游客对儿时春节的美好记忆。
作为茅台匠心打造的滨海酒旅融合项目——茅台度假村,紧抓春节旅游热潮,推出“瑞蛇贺岁,欢度团圆温暖中国年”迎新春系列活动,接待了大量游客,年夜饭也受到游客青睐。
这场活动的成功,不仅让茅台度假村“火”了一把,也展现了茅台布局酒旅康养赛道,推动从“卖酒”到“卖生活方式”的转变。
酒旅康养是茅台的三大主业之一。刚刚过去的2024年,茅台紧抓贵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契机,加快推进茅台酒博物馆、茅台天街、茅酒之源等文旅项目建设,以实现酒旅康养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
近年来,借助贵州省内的优质文旅资源,茅台在贵州青岩古镇、万峰林景区、黄果树景区等12个知名景点设立了“茅台驿站”,通过酒品、美食、文创等产品,体验式融入景区消费场景,成为贵州旅游的一大亮点。
在弥漫酒香的茅台镇,感受酱香白酒“七次取酒、八次发酵、九次蒸馏”的传统酿造工艺,喝一杯茅台酒,再看看中国白酒以及茅台的历史与文化……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中国酒文化城始终人流如织,许多人都因茅台酒慕名而来。
2024年10月,茅台酒酿酒作坊入选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进一步提升了茅台酒文化的历史价值。作为茅台酒的发源地,茅酒之源文物区的活化利用,不仅保留了原始建筑风貌和酿酒功能,还通过合理开发,建设成独具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展示区,成为众多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茅台以酒旅融合为抓手,盘活工业遗产资源,拓展中国酒文化城和茅台酒镇等4A级景区纵深,提升茅台镇整体旅游资源禀赋,这种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相互促进,为茅台酒旅融合注入了更多文化内涵。
不仅如此,茅台还注重将非物质符号、意义、情绪等转化为高颜值、高价值、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大力推出茅台文创产品,重新构建从消费端、内容端、产品端到销售端的商业链条。
2024年12月16日,茅台文旅推出的“2025传统中国节·新春纳福季”文创套盒在i茅台平台上线,首日销售量超万套,成交额突破2500万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茅台布局酒旅康养产业的背后,不仅将酒文化与生活方式深度融合,彰显了茅台“酿造高品质生活”的使命,持续拓宽了消费群体边界,让茅台成为更多人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产业链金融:打造产融结合新范式
作为中国白酒行业的领军企业,茅台集团自2013年启动金融产业布局以来,便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逐步构建起覆盖财务公司、融资租赁、私募基金、人寿保险等多元化的金融版图,成为了行业内金融业态最完备的产融结合实践者。
如今,产业链金融已跃升为茅台“三大主业”之一。其中,产融结合、做好茅台上下游产业链的金融服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正是茅台金融板块发展的核心方向与使命。
拥有超级大单品的茅台集团,其自身上下游产业链本身就是金融资源可以深挖的沃土。茅台供应链涵盖原料、包材、工程、环保、服务等多个领域,涉及企业上千家,很多具备核心技术和战略价值的企业,资金需求强烈,这些都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了巨大想象空间。
位于河南省信阳市的息县宏升粮食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是茅台产业链金融服务的典型受益者。自2019年成为茅台粮食收储供应商以来,茅台融资租赁公司为其提供了超3亿元的资金支持,助力其扩大生产规模并提升土地流转效率,连续4年获评茅台优秀供应商,实现了双方的共赢与发展。
此类典型案例,充分印证了产融协同带来的双向价值——既有效解决了中小供应商的融资难题,又保障了茅台供应链的稳定运作与持续发展。
2024年,茅台集团聚焦金融板块“稳中做优”的主基调,组建了投资金融事业部,按照“发挥协同效应,赋能产业链发展,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目标,管服结合,多措并举,打出产业金融“组合拳”为实体赋能,初步构建了产融共促的良好生态。
在战略布局层面,茅台金融板块也正从单一资金服务向综合生态进化。茅台财务公司通过统一资金结算出口,提升了集团内部资金的管理效率;基金公司围绕白酒主业优化投资布局,增强了与产业链的协同性。通过资金、产融、投资三大平台的建设,茅台金融板块不仅推动了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还通过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手段,为供应链注入数字化和低碳化新动能,显著提升了产业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
面向未来,茅台金融板块明确“稳中做优”的发展基调,将进一步整合内外部资源,提供包括资金结算、融资、保险、财富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构建多业态体系化的金融生态圈,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白酒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这种将实体产业根基与金融工具创新深度融合的模式,正在重新定义中国酿酒行业的产融结合范式。
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产业集聚示范区
【亮点】山地变身产业发展高地
初春时节,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同民村群山环抱,寒意渐消,淡淡的酒香游离在空气中,依山而建的12栋制酒厂房错落有致地镶嵌在河谷之间。
作为贵州省统筹推进的重点工程,茅台集团打造的“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产业集聚示范区”核心项目——仁怀同民集聚示范区(一期),项目总投资13.7亿元,建设用地面积约336亩,总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实现年均制酒产能5040吨,制曲产能8900吨。
“目前,12栋制酒生产厂房、2栋服务节点及其他附属配套用房基本投入使用。2栋制酒厂房、1栋制曲生产厂房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茅台保健酒业公司项目规划部负责人说。
走在制酒厂房施工现场,机械轰鸣,运输车来回穿梭,13.5米高的支模架耸立如林。据现场技术人员介绍,该项目采用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架替代传统脚手架,既提升安全性,又节省搭建时间。
站在制酒厂房前,该项目负责人指着远处蜿蜒的山路感慨道:“进场时,这里只有一条山路,大型设备进来不易,施工也费了一番功夫。”
项目所在的同民村,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褶皱地带,场地最大高差达92米。如何在如此复杂的地形中打造产业园区?答案藏在“依山就势”的智慧中。
面对4532延米的边坡支护工程,项目团队将厂区划分为7个区段,采用悬臂式抗滑桩、重力式挡墙等多形态支护结构,优先为制酒厂房开辟作业面。“支护工程就像给大山‘穿铠甲’,每挖一寸都要精准计算。”现场技术员说。
“最难忘的是冬天抢工,大伙儿裹着棉衣支、拆混凝土模板,手冻僵了就往怀里捂一捂。”木工老胡搓着手笑道。正是大家的坚守,创造了“81天完成资源化中心主体”“390天交付首批厂房”的“茅台速度”。
走进首批投产的1号制酒厂房,蒸腾而起的袅袅热气如同轻纱般笼罩在宽敞的晾堂之上,浓郁的酱香扑鼻而来。
仔细观察,厂房的设计暗藏玄机:甑区从传统厂房的两端移至中部,4甑区变成了2甑区。同时,采用全自动智能恒温风冷设备代替传统水冷设备取酒,既大大节约了用水量,出酒的速度也更快。
“布局优化后,产能提升了,但工艺标准丝毫不打折扣。”项目现场负责人指着甑区解释道,“传统酱酒工艺对厂房密闭性要求极高,我们采用了符合标准的S316不锈钢管道,组成窖底沟和十字沟槽,确保窖底水零滞留,避免杂菌污染。项目全部投产后,能解决1000多人就业。”
该项目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制酒、制曲等岗位,还带动物流、包装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持续为茅台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中国酒文化城
探索酒旅融合新模式
2月28日上午,阳光明媚,贵州茅台中国酒文化城内花香酒香交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访。浙江游客王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他对这座将建筑展馆与园林景观完美融合的独特景区赞不绝口,表示此行不仅大开眼界,还增长了不少酒文化知识。
中国酒文化城,这座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球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馆。它始建于1993年,落成于1997年,以汉、唐、宋、元、明、清、现代7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为依托,全面展陈了中国酒业及茅台酒的发展沿革、工艺流程、酒礼酒俗等丰富酒文化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酒文化城在2024年7月投入使用了一套智慧系统——“景区综合管控平台”。这一平台能够实时、有效地整合景区运行信息,集票务监管、客流监测、智能停车监测、应急调度、Wi-Fi分析、营销统计、经营分析和游客画像等多功能于一体,为景区管理部门提供了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手段,极大地提升了景区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同时,为了方便游客,中国酒文化城还开发了游客服务小程序。这个小程序作为景区和游客之间的桥梁,可提供旅游信息咨询、产品预订、投诉受理等基础服务功能,并结合手绘地图语音导览等新技术,为游客在游前、游中、游后提供全流程旅游服务。这种创新的服务模式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为景区提供了精准的营销平台。
自2022年7月以来,中国酒文化城在成功实现市场化转型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荣获贵州省文旅融合创新提名示范项目,成为“酒旅共生”的标杆样本。该景区坚持以游客旅购需求为导向,紧扣新时代酒文旅脉搏,不断丰富消费业态,以酒文旅促消费,持续优化和增强游客体验感。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中国酒文化城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丰富酒文旅业态新路径。景区内不仅开展茅台酒、茅台鸡尾酒品鉴活动,还引进了茅台文创产品、茅台酱香系列酒等产品展示销售。通过不断丰富景区优质旅游产品供给与旅购内容,助力提高景区整体运营质效。
此外,中国酒文化城还高度重视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讲解员的讲解水平,加强管理人员对各项细节工作的主动性,确保景区能提供给游客最好的参观体验。茅台文旅公司副总经理余婕表示,中国酒文化城将始终秉持“讲好茅台故事”的使命担当,通过多种形式让文物开口说话,让每一滴茅台酒都成为美好生活的文化注脚,助推茅台从“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
【故事】 从田间到车间的金融“及时雨”
每年6月,河南省信阳市息县的田野间,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息县宏升粮食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的仓库里也开始堆满新收的小麦。
2017年,茅台集团与河南省人民政府达成《有机小麦基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经过近两年的精心筹备,2019年9月,宏升公司成功中标,成为茅台粮食供应商。
据了解,茅台酒用高粱、小麦采取“公司+供应商+合作社或农户”的采购模式,供应商先向农户收购粮食形成储备,再分批次向茅台集团供应,按批次进行结算。这意味着,供应商每年6月从农户手中收购小麦后,得存储好几个月才能分批供应茅台,结算存在一定账期,供应商资金垫付压力较大。
“我们基于茅台与供应商的采购合同、收储计划函、入库信息等材料,为供应商提供采购融资服务。”2020年,通过茅台供应商大会接触后,茅台融资租赁公司开始与息县宏升公司合作。
“茅台为我们送来了金融‘及时雨’,有效缓解了供应商资金垫付压力,让我们能更加专注发展,把好原料质量关。”宏升公司董事长潘道荣说。
后续,为助力宏升公司做大做强,双方开始深化合作。5年来,茅台融资租赁公司累计向宏升公司投放金额超3亿元。有了资金支持,宏升不仅扩大了仓储规模,还专门在遵义购置土地,新建高标准中转仓,减少运输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和中转仓一同建成的,还有1000亩用于小麦品种繁育的高标准智慧农业基地。
“质量是生命之魂,茅台把对第一车间的要求摆在首位,我们把这份责任注入宏升的文化之魂,跟着茅台走,才不会掉队。”潘道荣说,在茅台集团“质量是生命之魂”的理念指导下,宏升公司坚持把好“酒麦”原料质量第一关,每年的研发投入在750万元以上,并长期投入建设仓储物流及智慧农业,从小麦新品种研发到原粮生产,再到运输、储藏各个环节,全程嵌入ESG考量因素,坚决不允许一粒不合格的小麦发到茅台仓库去。
这些年来,宏升公司供应茅台的小麦合格率达到100%。2021年起,宏升连续4年获评茅台优秀供应商,成为茅台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忠实受益者。
酒糟变菌棒 种出“致富菇”
3月1日,遵义市道真自治县上玉工业园区,贵州同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的10多个标准大棚内,整齐堆放着10多万棒香菇菌包。该公司董事长高满树对这批菌棒寄予厚望,再过半个月,这些菌包就能出菇,他又有得忙了。
高满树与他的贵州同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在道真自治县已经扎根8年,菌棒年产量达到3000万棒,菌菇产品销往多地,赢得了消费者好评。然而,菌棒制作一直是一项大投入。2024年9月,高满树从相关报道中了解到,茅台学院师生研究的“酒糟菌棒”种菇效果较好,且该项目获得2次全国大奖及多项省级奖项。他决定采用这一技术,并与茅台学院、茅台循环产投公司合作开展试验。
茅台酒由于原料与工艺的特殊性,其酒糟在栽培食用菌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茅台学院资源环境系主任冯华仲介绍,茅台酒糟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纤维素及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可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丰富的碳源和氮源,有助于提高食用菌的生物转化率,能提高菌菇产量和品质。
自2021年10月以来,茅台学院师生利用茅台酒糟与红缨子高粱秸秆为原料,成功栽培了榆黄菇、茶树菇、香菇、黑皮鸡枞和马桑菌等多种食用菌。通过多轮次实验,他们挖掘出了酒糟和高粱秸秆种植菌菇的最佳配方。相较于传统的木屑配方,酒糟配方栽培的榆黄菇在菌丝生长速度、产量、氨基酸、粗脂肪、粗多糖、粗蛋白等方面均更具优势。这为该项目的推广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食用菌是道真的主导产业,近年来,茅台集团与道真自治县携手合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不断推动食用菌产业壮大发展,并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对食用菌精深加工的扶持力度,以提升食用菌的附加值。
2025年1月7日,茅台集团召开专题会,决定由茅台学院牵头,与茅台循环产投公司和贵州同辉公司共同合作开发酒糟菌棒。这一决定标志着“酒糟菌棒”项目将迈向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据介绍,利用茅台酒糟栽培食用菌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常规菌棒原料包括木屑、麦麸皮等,每棒成本约3.2元。而“酒糟菌棒”利用酒糟及高粱秸秆替换部分原料,初步测算每棒成本约2.9元。按道真每年生产2亿个酒糟菌棒计算,食用菌生产厂家可节约成本约0.6亿元。
“酒糟菌棒栽培食用菌,可增加酒糟的经济转化价值,对于缓解菌林矛盾、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冯华仲说。
【手记】挺起现代化建设“产业脊梁”
赤水河畔的春潮,涌动着贵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澎湃动能。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征程中,茅台集团围绕三大主业,以三链协同发展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引领、全要素联动、全周期发展的特色路径,为贵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贡献了茅台力量。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在于构建产业生态共同体。茅台以白酒产业为基点,向上游延伸至高粱育种、智慧农业领域,向下游拓展至文创设计、包装制造环节,横向联动旅游康养、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了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立体化产业格局。这种生态化发展模式,不仅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更通过产业溢出效应,带动产业链上的众多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站在全省发展的高度审视,这种三链协同的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启示:它打破了传统产业界限,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统一,使龙头企业成为产业生态的组织者、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共同富裕的推动者。
当越来越多的产业主体沿着这个路径探索,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奋跃而上的贵州必定春山可望。
(本版资料图片由贵州茅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