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思特生产车间,工人在打包锰酸锂。(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新闻信息中心供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葛永智
3月3日,贵州百思特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按下操作键,四氧化三锰、碳酸锂等原材料被送进窑炉,经过8小时8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烧结去除铁等杂质,成品锰酸锂“出炉”。
“焙烧环节决定了锰酸锂的良品率。”公司总经理路杰说,他们精简流程,锰酸锂的生产免去了浸酸、萃取、结晶、废料回收等工序,大大减少了设备支出与用地指标。
这个位于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锂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落户,占地30亩。
“虽然占地面积小,但依托铜仁市丰富的锰资源,去年实现产能10200吨,完成产值3.1亿元。”路杰介绍,公司整合产业链资源、强化技术协同,成功实现从单一生产商向锰基材料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的转型,成为铜仁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的标杆案例。
铜仁市是全国三大锰矿富集区之一,目前锰矿探明储量超8亿吨,包括4个世界级超大型锰矿床和1个特大型富锰矿床,超大型锰矿床数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富锰矿超过1亿吨。分布广、储量大、品质优等特点构成了铜仁锰矿资源的比较优势。
借助资源优势,铜仁以“富矿精开”为抓手,重点布局中高端电池制造、储能电池材料生产、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三大产业,形成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链和锰精深加工的锰基功能材料产业链的“双链条”驱动格局,锰产业高地日益崛起。
“我们把公司搬到铜仁,就是看中了这里发展新型功能材料产业的政策、资源等优势,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路杰说,过去该公司所需的四氧化三锰等原材料,大多从贵州、湖南等地采购。
“如今可以不出园区就能买到原材料。”跟随路杰手指的方向,贵州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供应的四氧化三锰经百思特加工为锰酸锂后,成为下游锂电池制造的核心原料,而百思特生产的球形锰酸锂也就近销售到大龙开发区其他新材料企业,形成产业闭环。
“可别小看这种‘隔墙供应’模式,它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节省了原料仓储空间,更强化了区域产业韧性。”作为大龙开发区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的关键企业,百思特已与汇成新材料、中伟股份等企业共同构建了“镍—钴—锰”三元前驱体产业链。
解决了原料供应与销售市场的“后顾之忧”,百思特立足自身发展需求,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深耕锰酸锂研发与生产。
“我们淘汰原来的两条半自动化生产线,自主研发全自动化生产线,减少了人工操作的繁琐,提高了生产效率。”路杰说,他们投入5000万元改造升级两条产能1000吨的锰酸锂生产线,新增年产15000吨锰酸锂自动化生产线,日产能由原来的12吨提高到40吨,年产能从最初的6000吨跃升至2万吨,生产能耗降低40%。
为进一步保证产品品质,百思特还与铜仁学院等院校共建碳酸锰矿资源综合利用实验室,定向培养技术人才,联合攻关锰基材料关键技术,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分级分类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规范员工操作规程,多措并举保障安全生产,确保生产不断档和企业有序运转。
“今年订单已经排到4月,预计全年总产值同比增长20%。”从依赖外部采购到实现产业链闭环,百思特借力铜仁锰资源禀赋与政策红利,成功构建“技术+资源+集群”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先后获得贵州省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等。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路杰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百思特将持续聚焦新能源材料技术突破,以“智改数转”推动生产效能再升级,有效形成资源共享并带动关联产业共同发展,助力大龙开发区建设千亿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为“双碳”目标实现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