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蒙爱军委员: “文体旅”融合 为发展打开一扇窗 2025年03月04日

3月3日 星期一 晴

3月的北京,寒意未退,抵达后内心却感受到温暖。

温暖,来自即将召开的“春天的盛会”,更来自基层百姓最热烈的期盼——

每年全国两会上,每一种声音都有回响,每一个诉求都有回应。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已步入第三个年头,最初当选时的激动和使命感丝毫未减少。因为长期走访基层,深知肩负着的信任与期望。

春节假期后,我第一时间赶往黔东南榕江,成为“村超”新赛季看台上的观众,这也是为写好全国两会提案,真实记录基层声音做调研。

可以看到,“村超”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为榕江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了非遗魅力、文化活力。同时,随着“村”字号带来的巨大流量,地方非物质文化展演、民族服饰、特色美食等也走向了更大的舞台,为周边村寨带来新机遇。

统计显示,榕江县因“村超”一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多亿元。而如何把“流量”变现?如何让游客常来常在?如何为文旅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献一份力?

调研发现,“村”字号活动广泛开展,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凝聚了人气、提振了精神,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

要想真正把“流量”留下,地方要充分运用好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依托旅游产业发掘、重塑、提升文化资源,推动“体育+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产业间的协同,既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又促进经济增长,绘就更美的“诗与远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权若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