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遵义会议纪念馆: 红色地标焕发新活力 2025年03月04日

今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遵义,追寻红色记忆,传承弘扬遵义会议精神。 罗星汉 摄(贵州图片库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美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在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时指出,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贵州考察,进一步强调要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近年来,遵义市围绕“一核两带七园多点”,大力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和教育培训“六大工程体系”建设,高质量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如今,已完成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环境整治及展陈提升、四渡赤水集中展示带、长征文物保护修缮工程、“重走长征路”研培体验工程等135个项目,12个红色旅游景区被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遵义会议会址获评“优秀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地”。

2月28日,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庄严肃穆。三三两两的游客或驻足拍照、或认真聆听讲解,大家都在红色地标感悟中国革命的壮阔历程,传承红色基因。

遵义会议纪念馆由遵义会议会址等十一个纪念场馆组成,为延伸遵义会议纪念体系、拓展接待服务空间、提升展陈展示水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社会功用,遵义会议陈列馆于201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之际对外开放。

十年来,遵义会议纪念馆不仅服务了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更见证了游客量的井喷式增长。据统计,2015年遵义会议纪念馆各场馆接纳游客数量为400万人次,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已跃升至900多万人次。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遵义会议纪念馆在场馆建设方面持续发力。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周俊南说:“我们主要从场馆提升与保护、文物保护与利用以及数字化赋能等方面入手,旨在更好地保存文物并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感。”

在文物保护方面,遵义会议纪念馆采用了数字技术及多维采集手段,实现了文物的永久性保护,让文物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并以全新的形式呈现给游客。在展陈水平提升上,遵义会议纪念馆丰富了展陈形态,引入了新技术,使展陈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例如,游客虽无法实地参观遵义会议会址二楼,但可以通过情景再现在陈列馆内完整观看;同时,湍急的乌江实景也通过技术得以再现。

不仅如此,遵义会议纪念馆还通过“走出去”的方式,与全国其他红色地标一起联动,将红色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全国各地。

展望未来,周俊南表示,遵义会议纪念馆将以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为契机,继续围绕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管理、利用为主线开展工作。一方面,将继续实施展陈提升工作,如引入VR沉浸式项目等,以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另一方面,将进一步规范建筑物和馆藏文物的修缮保护工作,并征集、挖掘、整理红色文化重要文献资料,做好汇编与出版工作。同时,遵义会议纪念馆还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走出去”发现不足与“请进来”加强培训的方式,从内容、形态、语言等各方面提升讲解质量,为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贡献力量。

记者手记:

回访遵义会议纪念馆,我们仿佛穿越历史的长河,重温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如今,这里已成为转折之城——遵义的重要地标,无数游客慕名而来,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红色教育,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遵义会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每一次踏入遵义会议纪念馆,都仿佛与历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如今,遵义会议纪念馆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不断创新展陈形式,让红色文化焕发新的生机。陈列馆内,情景再现与数字互动相结合,为游客带来了更加沉浸式的体验。无论是通过数字化手段重现的历史场景,还是与游客进行互动的展览内容,红色地标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