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蓝婴
3月3日上午10点,飞机起飞,目的地北京。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机舱,金色的光斑在眼前跳跃,暖意浓浓,仿佛提醒大家:这场春天的盛会已如约而至。
国家的发展态势、未来蓝图……全国两会是最佳观察窗口。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3000多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要从这场盛会中捕捉中国发展的“第一手信号”。
当全球目光聚焦北京,全国两会也成了媒体的练兵场。作为一名记者,第3次参与全国两会报道,如何在丰饶的新闻海里“抓活鱼”,怎样展现住黔全国政协委员的履职风采,以何种方式讲述贵州的精彩故事,是我反复思考的事。
抵达北京后,我留意到网友的好奇发问:媒体上看到不少代表委员的履职报道,他们提了许多建议,这些建议能被采纳吗?能发挥多大作用呢?这些问题瞬间勾起了我过去半个月的采访回忆,王飚委员分享了贵州铜仁至湖南吉首铁路开工建设的好消息,杨松委员因交通运输部将加快《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立法进程兴奋不已……他们都曾开展相关调研并建议呼吁,或许答案就蕴藏于此。
跨越两千多公里,住黔全国政协委员将持续为“国之大者”建言献策,为“省之大计”争取支持,为“民之大事”奔走呼吁。对于履职,他们都表达了相似的感受:要善建言、建真言、敢建言,发出贵州好声音。
两会启幕,我隔壁房间的政协报记者正在敲击键盘写委员赴京侧记,摄影记者正在构思如何捕捉委员步入会场的精彩画面,还有电视台的记者在紧张排练着口播内容……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春天的盛会,书写更多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