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高铁连通梦想 侗家姐弟的“十年之变” 2025年02月24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力维 通讯员 许毅 顾垒 张贵忠

“你看你小时候,小脸圆嘟嘟的,长得多可爱,就是好哭,很烦人!”2月15日,姐姐杨旺盛指着一张贵广高铁首发列车的照片,对坐在妈妈杨英身旁的弟弟杨旺成说,母子三人笑成一片。

照片上,11岁的杨旺盛身着侗族盛装,发髻高高盘起,颈上挂着精致的银锁。她身旁6岁的弟弟杨旺成被一位列车员抱在怀里,腼腆地笑着。

这张照片拍摄于2014年12月26日。这一天,贵广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姐弟俩乘坐高铁第一次走出大山,见证了贵州正式开启高速铁路的新纪元。

最熟悉的陌生人

“听说要坐高铁去看妈妈,弟弟那几天特别乖,都没怎么哭。”杨旺盛对弟弟扮了个鬼脸,杨旺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以前是你不愿意带我玩,我没安全感……”

“安全感”三个字,狠狠地戳中了杨英的内心。撇下一双儿女,不得已让他们“留守”在家,这是杨英外出务工10多年来的遗憾。

杨旺盛记得,妈妈每次外出都是在清晨悄悄离开。有一次,她在电视机背后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要照顾好弟弟”,还用手帕包着100块钱。对杨旺成来说,姐姐是他生活中最温暖的依靠,妈妈更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宰荡静谧的夜,连露珠坠落草叶的簌簌声都清晰可闻。小时候,杨旺盛经常攥着妈妈的照片,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希望寨中潺潺流淌的小溪,能给妈妈捎去思念。有时,姐弟俩在玩伴家偶遇他们提前返乡的父母,会特别羡慕,匆匆告别后就跑到村口眼巴巴地守望妈妈的身影。

杨英所在的宰荡村,位于黔东南州榕江县栽麻镇。这里山高谷深,交通闭塞,耕地稀少。全村5个村民组仅有342户,1560口人。2011年,栽麻镇村民人均年收入仅2300元。“仅靠种地真的很难养活一家人。”杨英说。到深圳务工,是她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回家的路“近”了

贵广高铁,一头连着劳动力输出大省贵州,一头连着经济大省广东,既是很多游客游玩打卡的旅行线,也是许多外出务工人员的返乡路。榕江县依托贵广高铁交通“大动脉”,从不通火车的小县城一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入黔第一城”。

回家的路“近”了,杨英和孩子们团聚的次数从高铁开通前的每年一次增加到了每年两至三次。

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杨旺成已是榕江一中的一名高中生,身形瘦削,性格腼腆。杨旺盛从榕江一中毕业后,考入贵州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主修电子商务专业,明年即将毕业。

人在变,家乡也在变。在高铁“同城效应”的助力下,榕江高铁站外的蔬菜基地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县城道路越修越多、越铺越宽,楼房越建越多。外地游客及“创客”蜂拥而至,回流的乡亲也越来越多,互联网经济越来越旺。

宰荡侗寨成为了游客追寻“诗和远方”的栖居之所。大量游客乘坐高铁慕名前来,观看“村超赛事”、赏景拍照、拜访国家级“非遗”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胡官美。大家在这里听侗歌、体验“非遗”、研究侗族习俗,感受侗寨的温婉古朴与“松弛感”。

如今,宰荡村有390人在外务工,全村人均年收入达13295元。村里有12户村民相继开起了民宿,见证了“村超”流量变游客“留量”的过程。

杨英表示,再辛苦几年,就不再离乡。春寒料峭的午后,母子三人一起哼起一支侗歌:“十五的月亮十五圆,初几不亮十五亮,亮金亮银照大地,今天我们团圆月更亮,月更亮……”

梦想启航的“助推器”

“十年前那次贵广高铁的首发之旅,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杨旺盛和杨旺成姐弟俩表示。“走出大山看大海”的经历不仅让他们感受到高铁的快速便捷、大都市的喧嚣繁华,更承载着亲情团聚的渴望。对于他们来说,高铁是梦想启航的“助推器”,坚定了姐弟俩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决心。

杨旺盛尤其钦佩侗族服饰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成兰,她是丰登侗寨的第一位大学生。嗅到高铁带来的商机,2016年杨成兰返回宰荡村创业,倚山纺纱,以蜡为笔点绘花纹,用蓝靛浸染出一方方蓝白相间的侗族土布,让侗族服饰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杨成兰的经历,在杨旺盛心里埋下了“女孩敢想敢拼当自强”的种子。她久久倚靠在青瓦木墙的吊脚楼窗棂边,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侗族传说、图腾与大歌。杨旺成希望高中毕业后打一次“村BA”,让有仪式感的乡村赛事成为自己成人礼的纪念。

在高铁强劲引擎的驱动下,榕江目前有40余家新媒体公司,电商团队已达2200余个。杨旺盛看到家乡电子商务行业前景可观,也跃跃欲试。实习期间,她曾到侗布研究所学拍短视频、做宣推,希望学以致用,毕业后尽快投身于家乡建设中,助力这片古老村寨焕发新生机。

十年间,姐弟俩从“留守儿童”成长为追梦青年,家乡也蜕变为特色村寨。他们的故事,是普通人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见证,也是高铁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