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兴仁鲤鱼村 和美乡村在升级 2025年01月16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段源兴

冬日清晨,走进黔西南州兴仁市鲤鱼村,大田河水缓缓流过,青山绿水间,小桥流水相映成趣,山间民居错落有致。

鲤鱼村坚持党建引领,用足“土资源”、用好“水资源”、用活“文化资源”,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提档升级,采取“党支部+企业+基地+群众”的组织方式,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村里环境好了,生态农业、农家乐、规模养殖等产业也陆续发展起来,一幅“业兴、村美、人和”的生动图景徐徐展开。

生活在公园里

村民贺鑫旺起了个大早,打开小卖部大门,把小吃摊打扫了一遍。

2014年,看着村里每天都有不少人来游玩,在家人的建议下,贺鑫旺开起了小卖部。那时村里旅游业刚刚兴起,他平时外出务工,小卖部就交给家里人打理。

2023年10月,在外务工的贺鑫旺手指受伤,没办法干重活。回到家里后,他又办起了小吃摊。

“光周末一天,小卖部加上小吃摊就可以卖三四百元。遇到节假日、旅游旺季,每天收入至少都有1000多元。”贺鑫旺说,他家这个位置就在村头,位置好,平时生意也不错。

走进贺鑫旺家里,屋子亮堂整洁,布置得很是温馨,贺鑫旺70岁的母亲梁正英在门口公园散步回来后,看起了电视。回忆起以前,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以前门前这一片土地都是水田,一家人都是靠种田为生。”梁正英说,虽然是水田,但每到夏季都容易被水淹,收成不怎么好。

“几年前,村里搞规划,门前这一片建了公园,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梁正英说,现在每天就像生活在公园里,很幸福。

2013年,鲤鱼村开始对进村房屋立面进行改造;2014年,先后投入1200多万元,协调完成全村农村危房改造808户、特色小康房40户。随后,还对大田河和鲤鱼小河进行整治提升,建成鲤鱼滨河生态公园和鲤鱼小河观光步道,科学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建成村寨内给排水、污水处理管网,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逐年提高;引入企业负责景区保洁,实现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统一转运和统一处理……如今,鲤鱼村面貌焕然一新。

产业兴旺有盼头

虽然还早,贺鑫旺家对面的贵州苗西南饮品有限公司已经忙碌起来。在公司生产车间,记者见到了工人梁从敏。谈到村里近年来的变化,她说得最多的是产业。

“我的工资每月平均有五六千元,在村里来说不算少了。”2012年,梁从敏来到公司,这一干就是12年。

“这些年村里路通了,环境变好了,企业也发展起来了。”梁从敏说,以前都是外出务工,从没想到在村里就能找到工作。“最让我意外的是,2019年我儿子毕业后也来到这里工作。他工资比我还高,现在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鲤鱼村老老少少都知道,村里水资源相当丰富,以前没有得到开发利用的时候,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水流走。“为了把自然资源用好用足,我们苗西南进入鲤鱼村后,桶装水、瓶装水生产线有序生产,现在年产量350多万桶。像梁从敏一样的本地工人有50余人,同时间接带动3000多人就业。”贵州苗西南饮品有限公司管理人员孙礼康说,公司每年还向鲤鱼村鲤鱼1到5组的100多户村民免费提供桶装水,回馈村民。

鲤鱼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全力做足“水”文章,借助企业力量,让更多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共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除了水资源优势,鲤鱼村兴桑养蚕历史悠久、代代传承。“2024年光卖新鲜蚕茧收入就有18万元。”村民杨元美谈起养蚕收入,笑个不停。“如果再加上蚕丝被的收入,能达到30万元。”

鲤鱼村群众素有种桑养蚕的传统。当地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为桑树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自然条件。可是过去只能“守着金饭碗没饭吃”,桑蚕种养不集中、规模小,无法产业化,只能自给自足,做出的蚕丝制品卖不上好价钱。

2019年,鲤鱼村新一代蚕农杨元美和闺蜜吴定珍合伙发展桑蚕种养。在她们的带领下,2024年鲤鱼村养蚕大户有8家,种植桑树500亩,综合产值突破300万元。

产业兴,群众钱袋子鼓了。近年来,鲤鱼村40岁以下年轻党员致富能人、返乡创业者共计30余人,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4323元增长到2023年的16220元,2024年人均收入达到18100元。

治理高效群众赞

“以前,一涨水,一年收成就没有了。”2024年11月20日,在鲤鱼村水打田组,看着即将完工的山洪沟工程,村民杨善志连连点头称赞。

杨善志介绍,过去每年夏季一下雨,水打田组溪流两岸田地就会受到影响。以前虽然也有治理,但是效果并不好。

“2024年4月,鲤鱼村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顺利开工。”鲤鱼村党委书记田锦华告诉记者,该工程总投资15789.47万元,在辖区5条河沟新建河堤6.3公里,河道清淤1.08公里,修建便民路桥3处,目前工程已经处于收尾阶段。

群众有呼声,干部有响应。为更好地回应群众所思所想所盼,鲤鱼村充分发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机制,将全村28个村小组划分6个网格,配备6名网格员、88名联户长,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真正把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延伸到户。同时通过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全员接单、组织晒单的模式,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形成分级分类、结果问效的工作闭环,目前已接单事项263项,办结率98%以上。

截至目前,鲤鱼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49.7万元,逐步实现堡垒强、环境美、产业兴、生态好、农民富、村和谐。该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省民族团结创建示范村”“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金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等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