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向石头“叫板” 让群众叫好 2025年01月16日

朱昌国(右)查看金银花产业冬季长势。 (受访者供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良胜

“三年内解决大家吃饭、用水和交通问题;五年内让家家有钱花。”这是朱昌国当选黔西南州兴义市则戎镇冷洞村党支部书记时的承诺。

言出必行。23年来,朱昌国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向石头“叫板”,炸石造地、钻石打井、凿石开道、治石生花,将昔日“石旮旯”,变成了今日“米粮川”。

冷洞村位于万峰林深处,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曾是国家级一类贫困村。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春种一大片,秋收几撮撮,四季忙到头,年年都挨饿。”这是冷洞村曾经的真实写照。对此,在外务工的朱昌国带着年轻人返回家乡,集资垫付7万多元让村里通了电。

通过这件事情,村里的干部、党员、群众更加信任、支持朱昌国,2001年11月,村民推选朱昌国为冷洞村党支部书记。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为了解决群众吃饭问题,朱昌国接过祖祖辈辈炸石造地的接力棒,带领村民继续猛砸千古石,细抠万年土,从石头缝中刨出一棒一棒的泥土,硬生生把一片片石旮旯变成了一块块耕地。

在朱昌国带领下,仅两年多时间,冷洞村就炸石造地150亩,每亩地的收成比过去增加了三倍以上。尝到“甜头”后,朱昌国又发动群众坡改梯860亩、地改田435亩,实现了“人均0.75亩地”,增收粮食15万余斤,解决群众温饱问题。

有了田、通了电,朱昌国却高兴不起来。曾经的冷洞村一直都是靠天吃饭,严重缺水成了大问题。“我当支书后,带领群众兴修了486个小水窖,但因缺乏水源,水窖池的水多半是自家房顶上的积水,水质很差。”朱昌国说。

为解决群众吃水难,朱昌国带领村“两委”满山找水源,通过招商先后请来4支打井队。“开始打井的时候,大家都充满希望,但打了15次都未成功,看着几支打井队撤走,大家心凉了半截,但我没有放弃。”朱昌国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朱昌国到昆明学习,从水务部门得到一张冷洞村的水文地质图,按照地质图标注的位置寻找,终于找到了一条地下暗河,水量非常大。

“我们就用土办法,用罗盘定位、用画板制图,找来了高速公路打洞的专家给我们搞测试,找准了水源钻井点。”朱昌国说。当钻井点打下272米深时,一股井水喷涌而出。“这水真甜啊!”村里80多岁的老人李天必流着泪激动地说。在村党支部的号召下,全村铺设了自来水管道28千米,连通了家家户户,不仅供应了冷洞村的生产生活用水,还惠及到周边5个村的群众。

有饭吃、有水喝,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让群众增收致富才是朱昌国的最大愿望。冷洞村大小50多个山头,山连着山,峰连着峰,山高水远石头多,只要出门就爬坡。

要致富先修路。在朱昌国的带领下,冷洞村“两委”下决心,凿石修路。自2001年以来,冷洞村修建通组公路6条20多公里,连通了村里每一个小组,2018年实现了户户通,打通了乡亲们致富的“幸福路”。一路通百业兴。朱昌国因地制宜,探索在山旮旯发展金银花产业,把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结合起来,变劣势为优势。

“我们带着党员干部,先试先行,种植后第三年开始试花,产值就有30余万元,户均增收1000元,让村民看到了希望。”朱昌国记忆犹新。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方式,冷洞村逐年扩大种植规模,现在全村种植金银花3000多亩,产值从110万元增加到830万元。

冷洞村的山头一天天变绿,金银花一步步成为冷洞人的“致富花”。“我今年62岁了,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带好队伍,把优秀的年轻人培养起来。”朱昌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