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循法治之光 铸文化之魂 兴旅游之业 百年古村展新韵 2025年01月16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钟明秀

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些天,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的街道热闹了起来,晓光晨雾里,人们或步行锻炼,或驾车出勤,或净扫村居,忙碌的身影穿梭于大街小巷,烟火气升腾不息。

从无人问津的小山村到人潮涌动的打卡地,从冷清的“空心村”到繁荣热闹的示范村,镇山村依靠“旅游+文化+农业”融合发展,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让这个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百年古村焕新颜。

“每日刨地忙,仅够糊口粮。一年勤到头,未敢添衣裳。”由于人多地少,交通不便,镇山村曾是“穷山窝”,村民只能依靠种庄稼和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

1995年前后,依托当地布依族文化和百年历史底蕴,在花溪区政府支持下,镇山村开始进行旅游开发。此后,其旅游产业蓬勃兴起,新业态竞相呈现,新模式层出不穷,深刻改写了镇山人的生活轨迹。

“村里刚开始搞旅游开发时,我就瞅准时机经营农家乐,发展越来越好,如今我又拓展了民宿业务,一年收入30多万元。”村民班玲燕说。

村民李江涛在外务工多年,2022年回乡经营起了茶舍。他精心打理木槿小院,并与花溪大学城学生携手打造布依族文化体验馆,不仅提升了小院“颜值”内涵,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

一院一景,一户一韵,美化了村居,吸引了游客。

“每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旅游收入占全村收入的85%以上,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镇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良平介绍。

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近年来,该村以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为目标,不断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坚持把群众法治意识、思想道德的“里子”和村容村貌、群众福祉的“面子”同步推进,实现物质、精神“双丰收”。

在法治长廊前,几位布依族老人正认真地收拾着摆摊后留下的垃圾,她们质朴地说:“自己的村庄自己爱,只有打扫干净了,别人才愿意来。”

乡村治理,村民是主体。镇山村坚持法治、德治和村民自治相结合,通过定期举办法律明白人培训和法治大讲堂,让村民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同时,制定村规民约、设置道德红黑榜,以及开展道德评议会、家风家训传承等,引导村民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塑造文明乡风。

“这里空气好,风景好,更难得的是法治氛围浓厚,让人不用担心会遭遇欺客的情况,都快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了。”来自宁波的王女士近些年都到镇山村度假,一住便是数月。

循法治之光,铸文化之魂,兴旅游之业,镇山村的富民效应不断凸显,截至目前,有农家乐20家、民宿6家,成功打造16家“一院一景一品”,吸纳就业人数上百人。

眼下,镇山村正紧锣密鼓地开展“一院一景一品”建设,精雕细琢每一处细节,翘首以盼八方游客,一同见证这百年古村落的蜕变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