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9

守底线促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5年01月01日

花溪公园冬景美。 熊洪全 摄 (贵州图片库发)

六盘水梅花山旅游景区。 郭君海 摄 (贵州图片库发)

陈玉发查看自家树木长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瑶 摄

梵净山冬雪美景。 李鹤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瑶

深冬时节,行走在贵州大地,云雾缭绕中,江河湖泊碧波荡漾,青山绿水扮靓城乡,好似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卷,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17.6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贵州宛如一位丹青妙手,以“山”为幕,着“绿”之墨,在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长卷上挥毫泼墨,以先行之姿,为美丽中国建设描绘贵州精彩画卷。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贵州持之以恒深耕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全程领航——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再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每一句叮嘱都饱含深情,每一项要求都寄予厚望。

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八个必须坚持”,其中强调必须坚持以高品质生态支撑高质量发展。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力量在黔贵大地喷涌而出,这片土地正不断激荡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力量。

保护修复 共护自然之美

冬日,白雪点缀下的梵净山纯洁而静谧,仿如云上仙屿,吸引各地游客“踏雪而来”。

2024年10月,铜仁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项目成功入选全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典型案例,向全国推介。

铜仁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项目,是贵州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核心。2021年,通过国家竞争性立项评审,我省顺利申报实施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历经3年努力,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全面完成。目前,区域森林覆盖率提高至63%,土壤流失量年均减少30万吨,废弃矿山修复率达100%,中度以上石漠化治理率达15.49%,耕地质量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取得重要进展。

2024年,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我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系统部署,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契机,全力做好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重“彻底”、重“长远”,科学制定整改措施,分类施策、坚决有力抓好问题整改,着力解决影响群众日常生活的环境问题,以高效整治回应群众关切。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用一场场环境“整治战”、污染“歼灭战”、生态“修复战”,解决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环境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绿色发展 共享生态福利

“这个项目本月初通过了生态环境部的验收,并得到了一致好评,是贵阳在百万吨以上磷石膏渣场尝试磷石膏资源化利用取得的首次成功。”2024年12月中旬,在贵阳市开阳县龙井湾磷石膏渣场内,搬运磷石膏改性填料的作业车来往穿梭,贵州开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副部长孙英俊向记者介绍。

孙英俊所说的项目,是贵阳市生态环境局、中南大学、开磷公司联合开展的“新型磷石膏材料植生基质创新性关键技术攻关及生态复绿工程应用研究—龙井湾绿化工程项目”。

“通过项目的实施,既提高了磷石膏综合利用率,又解决了大山沟安全环保隐患问题,还增加了35万吨的磷酸产量!”孙英俊激动地说。

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基本构建,煤化工、磷化工等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富矿精开”“电动贵州”加速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生态农特产品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绿色低碳化已贯穿贵州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贵州自古就有“天下山水之秀汇于黔中”的美名,被《孤独星球》世界最佳旅行目的地榜单评为“低调但绝对精彩的中国秘境”。

“基于马蜂窝的大数据分析,贵州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作为旅游首选地。”2024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上,马蜂窝创始人、CEO陈罡对家乡贵州的旅游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山环水抱,胜景云集,生态旅游正成为带动贵州绿色发展的强劲动力,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徜徉在青山绿水间。

以生态之美厚积发展之势,越来越多护好生态的老百姓端起了生态饭碗,用另一种方式续写祖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故事。

当下,贵州正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等,多点推动各项“两山”转化改革集成和创新突破,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改革创新 筑牢绿色屏障

日前,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贵州建设的实施意见》。

8项主要任务、30个具体举措涵盖方方面面……近一万字的文件,一份总揽全局的部署,将美丽贵州建设的战略定位、推进方法、保障措施和时间表、路线图铺展开来,全面推进美丽贵州建设。

过去一年,我省勇闯改革险滩,大胆改、深入试,推进建立完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全国搭建生态文明建设“四梁八柱”制度框架持续提供“贵州经验”——

出台全国首个将生态流量和总水量纳入双向补偿范围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启动新一轮八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

发布贵州第一部省级“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贵州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首次从省级层面实现从各类空间性规划“九龙治水”到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的重大转变;

印发《贵州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聚焦答好“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林改四问,细化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措施;

…………

不日新者必日退,贵州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以高品质生态支撑高质量发展。

今天,黔贵大地这幅山河画卷,正生机勃勃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