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的大龙经济开发区一家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生产企业。 胡攀学 摄 (贵州图片库发)
贵州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提供的中试场地。张凌 摄
装载动力型锂电池的列车整装待发。(贵州铁投集团供图)
100米锰酸锂正极材料隧道窑及配套生产线。 (受访企业供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航
“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数量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全力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算力产业规模超百亿元;自主研制的一批性能卓越、针对性强的矿用隧道掘进机,实现在煤矿复杂地质环境工程中成功应用……放眼贵州大地,处处涌动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
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贵州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等重点领域需求,深入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和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科技供给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聚焦“富矿精开”,黔南州瓮安县以科技创新引领,实现“井工磷矿开采含水层超前注浆防治水”等13项关键重要技术的突破应用。2023年以来,该县新增磷矿探明储量约13.5亿吨,找矿行动实现重大突破。
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瞄准“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需求,2024年,贵州立项实施28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2024年10月11日,盘北长能低热值煤全资源化循环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产,该项目借助中南大学科研团队的“劣质煤脱灰提质增值化利用技术”,可实现煤泥的高效综合回收与利用。
科技成果加快转化。贵州积极支持省内企业转化应用省内外高校院所技术成熟度较高的重大科技成果,塑造发展核心竞争力。截至2024年10月31日,全省共登记技术合同947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61.27亿元、同比增长36.9%。
2024年11月21日,由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等单位开展的《自主可控超高压芯片化保护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2023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项被命名为“伏羲”的高压芯片化保护关键技术,是我国目前首个高压芯片技术。
企业成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主力军。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27.2%;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计突破7000亿元、同比增长5.4%。
贵州一手抓有基础有优势的科技攻关,一手抓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贵州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上料、混料、装钵……贵州嘉尚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一期锰酸锂正极材料生产车间100米长的隧道窑生产线上,锰酸锂产品源源不断。公司副总经理汪秀生告诉记者,这条生产线是全国乃至全球首创的该领域最长生产线,实现了各生产环节全流程自动化。有了它,公司产量翻了两倍多。
传统产业活力焕发。2024年前三季度,贵州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持续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4.4%。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17.4%,占全省工业投资的比重为10.7%。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2024年9月,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与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双方以昇腾云算力服务为牵引,吸引全国人工智能企业的产品进行昇腾云适配,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2024年1月至11月,贵州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1.1%。
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贵州沿着新技术发展方向加快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人工智能、元宇宙、平台经济、渲染等一个个前景广阔的未来产业正在贵州拔节生长。
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近日,贵州组织15家企业赴“长三角”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对接活动,搭建企业家与省外科学家交流合作的桥梁,促进“科技入黔”。企业代表通过与化工、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研人员交流后,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创新要素加速集聚。随着“科技入黔”持续推进,更多优质创新资源在贵州各行业、各领域加速集聚、融合和转化。
在贵州医科大学,科研人员当技术经纪人,研发成果直通生产线的试点探索,让科研人员更有活力,让科技成果更易转化。仅2023年,贵州医科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交易额就突破1.2亿元。
聚焦科技创新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和突出问题,贵州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这是对未来科研道路的鞭策,科技创新没有终点。”面对全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殊荣,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科研管理科副科长、助理研究员刘雪薇如是说。
人才活力不断迸发。2024年,贵州精准引进院士5名、院士创新团队7个、科技领军人才30名;遴选培养第八批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488人;支持416名新引进的40周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自主选题开展科学研究;选派2400余名科技特派员赴基层开展科技服务,解决技术问题1.08万个。
政策发力、改革突破、资源汇集,带动全省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贵州将继续推动各类创新主体紧密合作、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全力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全省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