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建体系 强队伍 提本领 着力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2024年12月23日

培训老师在讲解如何用床单快速制作简易担架。

通过大屏能看到各地实时风险状况。

文/图 黄军

基层是防灾减灾救灾的第一线,是防止“小险变大险、小灾成大灾”的关键环节。基层社区、村镇等是最早接触和应对灾害的层级。只有强化基层的应急基础和力量,才能确保在灾害初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近年来,贵州创新开展乡镇(街道)“一办一队一库”和村(社区)“一站一队一室”建设,大力实施基层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百千万”行动,研发“智慧应急”终端并向乡镇、村(社区)全覆盖,着力加强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夯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线。

建机构配队伍储物资 构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

近年来,贵州持续向“最后一公里”发力,着力提升基层一线“初始战斗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22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全省大力推进乡镇(街道)“一办一队一库”(应急管理办公室、应急救援队、应急物资储备库)和村(社区)“一站一队一室”(应急管理服务站、应急救援队、应急物资储备室)建设,成立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委员会,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主任”。

在《实施意见》指导下,全省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聚焦“全灾种、大应急”的任务形势,秉持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向提升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发力,推动建机构、配队伍、储物资。

按照一个应急管理中心、一支应急救援队伍、一个应急指挥平台、一个应急物资储备库和一套应急网格化系统的标准,组建乡镇(街道)应急办,村(社区)应急服务站要求有机构、有场所、有队伍、有平台、有物资……铜仁市加快构建基层“五个一”应急体系,实现村(社区)应急服务站“五有”。

2023年,黔南州都匀市按照有办公场所、有营房仓库、有训练场地、有专业装备、有统一服装、有管理制度、有训练日志和有意外保险“八有”管养练用机制,投入600余万元市级财政资金,公开招聘80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应急救援队员,充实到全市各乡镇(街道)应急救援队伍中。

黔东南州从江县按照每个乡镇(街道)建设应急救援站,且每年由县级财政保障救援队员工资待遇和每个站10万元的运转经费。现有专职应急救援人员130名,储备各类应急抢险救灾物资4万余件(套),价值1000余万元。

目前,在《贵州省基层应急救援队伍规范化建设指引(试行)》指导下,全省各地已建成1520支5.3万人的乡镇(街道)应急救援队、1.7万支33.5万人的村(社区)应急救援队,确保一声令下,救援力量能及时出现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第一时间开展抢险救援和先期处置。

经过两年实践探索,贵州省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作保障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关口前移,初步形成了职责明晰、指挥高效、运转顺畅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

实施“百千万”行动 提升基层应急救援能力

“苕窑属有限空间,可用燃烧的蜡烛伸到窑口,根据蜡烛燃烧情况判断窑内是否安全。”10月16日,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贵阳基地7名专业救援人员和铜仁市印江自治县应急救援相关的师资力量一起,深入该县天堂镇茶元村田间地头,向村级应急救援队队员传授有限空间救援、先期火情处置等知识技能。

这是贵州实施基层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百千万”行动开展培训的现场之一。

“河水正在上涨,山体可能会滑坡,请大家抓紧转移。”铜仁市松桃自治县盘石镇响水洞村村级应急救援队队员田周成一边敲锣,一边大喊。响水洞村应急救援队闻“声”而动,挨家挨户提醒群众转移……这是10月17日,响水洞村在“百千万”行动培训中,模拟地质灾害避险转移的情形。

各地村(居)应急救援队主要由镇村干部、网格员、村民组长、公益性岗位人员、村民志愿者等组成,加之基层灾害种类多、隐患大,他们专业救援知识不足、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不强,一旦面对极端情况,难以快速响应、及时处置。

强化教育培训是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关键。省应急厅向薄弱处发力,精心谋划,从今年8月份开始,组织实施“应急黔行·2024”贵州省基层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百千万”行动,培训“百”名师资队伍,赴“千”个乡镇(街道),为上“万”名基层救援骨干开展培训,大力推进“百千万”行动培训走进田间地头、车间码头,建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切实把应急救援队伍建起来、强起来、用起来,织牢应急救援防护网,全面提升基层应急救援能力。

“智慧应急”终端赋能 提升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引子渡电站未来12小时至48小时内可能开闸泄洪,请做好沿河水位线下隐患排查及沿河群众叫应防范工作。”6月22日17时,毕节市织金县应急指挥中心接到泄洪预警通知后,通过“智慧应急”终端叫应沿河乡镇做好防范工作,并同步对三岔河流域进行线上巡查。

“11时23分40秒,油罐车进入卸油作业区,11时26分32秒,进行卸油作业,这不符合《加油站作业安全规范》规定。”6月2日,织金县应急管理局监管人员线上巡查,发现马场匝道加油站违规作业后立即叫停,并叫应企业负责人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及时消除因违规作业带来的风险隐患。

这两个应用场景,得益于“智慧应急”融合终端的开发使用。

贵州安全生产仍处于脆弱期、爬坡期、过坎期,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基层治理能力和应急能力相对薄弱、科技信息化水平总体较低,风险隐患早期感知、早期识别、早期预警、早期发布能力欠缺。

如何解决基层在风险防范、应急协同、基层应急等方面的痛点问题?

向科技要安全。省应急厅自主探索研发了“智慧应急”融合终端系统,推进实施贵州省应急管理云应急视频会商系统向乡镇延伸,有效推动“智慧应急”和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强化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智慧应急’终端为易携带、易安装、易操作、易应用的实体化视频调度设备,融合全省应急指挥平台、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数据资源,打通乡镇应急指挥平台实战应用。”省应急厅有关技术人员介绍,“智慧应急”终端破解基层应急“看不见、调不动”的难题,让“有急必应”落实到基层,全面提升乡镇基层应急指挥信息化能力与水平。

“智慧应急”终端的建设重点是面向基层。目前,贵州已实现所有乡镇“智慧应急”终端设备配备及线上应用的全覆盖,应急管理信息化向“最后一公里”延伸,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一键”调度和叫应。我省正在推动“智慧应急”融合终端向下延伸,实现村(社区)级全覆盖。

贵州打出“组合拳”,强化基层应急管理支撑保障能力,增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实战能力,提升基层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基层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得到有力提升,进一步夯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