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柳
从“千年古都”西安,再到“黄河明珠”兰州……自11月19日起,遵义市习水县组团式参与遵义市“千企万岗进百校”引才活动,由习水县委组织部、习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用人单位赴高校专项引才。
近期,西安气温持续下降。不过,寒意并没有影响在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启真楼举行的推介会与双选会。
“来的学生很多,而且所学专业与企业岗位匹配度很高。今天共收到30余份简历,可以说是不虚此行。”在双选会现场,习水县习酒镇岔角煤矿招聘负责人穆永红高兴地说。
据了解,此次习水县组织了56家企事业单位,提供842个招聘岗位。在双选会现场,习水县委组织部人才股负责人尚朝艳,忙着向求职大学生介绍习水的引才环境及岗位需求等情况。她告诉记者,通过前期岗位需求信息收集,这次双选会习水县主要集中招引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
近年来,习水县聚焦白酒、煤炭、文化旅游、农业农村、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探索建立“平台引才”工作机制,健全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政策体系,不断升级人才政策,陆续推出“习水人才政策18条”“乡土人才政策8条”等,覆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乡土人才,不断盘活人才资源、发挥人才效能。
招才引智,离不开地方推一把,企业跨一步,为人才构筑起广阔舞台。为此,习水县不断强化与贵州习酒股份有限公司、习水县富兴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力度。同时,还建立优秀人才库,采取“以才引才”的方式,成功引进一批习水籍硕士研究生。通过政策驱动、企业支持、平台支撑,打造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目前,习水县已建成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平台63个,其中国家级平台4个、省级平台32个,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实施在研项目90余项,成功申报发明专利30余项,参与修订国家、行业、地方相关标准近40余项,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城以酒兴,酒以城名。习酒作为习水产区的一部分,始终贯彻相才、育才、护才、用才的人才理念,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为习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习酒集团党委人才办工作人员表示。
引进人才只是招才引智工作的第一步,用得好、留得住才是关键。这些年,习水县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健全县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工作机制,深化人才专员服务、窗口服务、生活服务“三位一体”服务模式,开通人才服务热线,建设人才公寓,打造青年创新办公室,发放“遵义市人才服务绿卡”,及时兑现落实高层次人才津贴和创业担保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习水县还设立了72名人才服务专员,为高层次人才解决实际问题45个,以优质精心服务提高人才创新创业、生产生活品质,营造起尊才、爱才、惜才的浓厚氛围。
“我们常态化举办人才周系列活动,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建立健全关心关爱人才的体制机制,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习水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杨俊说。
此外,习水县把握人才下沉机遇,充分发挥外出务工就业服务工作站“外引内联”优势,深入实施乡土人才培养建设三年行动,有序引导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发展、置业创业。该县还创新实施“一村一名职业经理人”工程,公开聘用257名职业经理人专业经营村级集体经济,有效破解了乡村全面振兴专业人才短缺和后继乏人等问题。
同时,该县抢抓东西部协作人才交流机遇,加强与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的双向协同联动。今年以来,互派技能人才44名,其中医疗人才26名、教育人才18名,助力当地医疗、教育人才的成长。
“习水正加快建立全链条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尽最大努力留住企业、留住人才。”杨俊说,习水县还将持续深入实施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立足重点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供好金融等支持服务,搭建好人才干事创业大舞台,推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