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丹
走进凯里市湾水镇岩寨村,入目皆美,三张今年更新的“榜单”,无声地讲述着发生的故事。
83岁的杨光贵家门口的小卖部外墙上,张贴着醒目的三张“榜单”。
岩寨村2024年教育基金捐资名单、光荣榜、岩寨村2024年修缮芦笙会斗牛场捐款名单,这三张“榜单”上,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散发着爱心、善心、好学之心的点滴微光。
“墙上的‘榜单’每年都更新。”岩寨村党支部副书记陈丽萍告诉记者,岩寨村捐资助学之风已有10年之久。
小火苗是如何“点燃”的?
重安江畔,建在半山腰上的岩寨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有上千年历史。
过去,因为偏远落后,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背起行囊,下山寻找更广阔的天地。为缓解思乡之情,也为了联络感情,在外的“游子”们自发组建了一个QQ群,名为“岩寨一家亲”。
原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乡交流群,平日里偶尔交流些外出务工心得和用工信息,却因为杨胜平的一个倡议而刷屏。
2015年,在外经商多年的岩寨人杨胜平深感乡亲的不容易,在群里倡议:“为家乡做点事。”
一石激起千层浪,群成员们纷纷响应,并商议决定成立岩寨村教育基金会,奖励每年考取大学、高中以及中小学的优秀学生,鼓励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更好回报家乡。
当年,岩寨村教育基金会就募集到资金8200元,资助大学生13人,小学生22人。
一簇小火苗开始燃烧,助学好学之风也由此激荡。
十年时光,倏忽而过,当年的那一簇小火苗已成燎原之势。从耄耋老人到务工青年,从外嫁姑妈到毕业大学生,从村“两委”到普通村民,都参与到其中。据统计,岩寨村教育基金成立以来,共募集善款30余万元,奖励学生总计496名,其中硕士研究生5人,大学生199人(含高职)。
据介绍,今年湾水镇考上示范性高中凯里一中的学子全部来自岩寨,文明传承之下村寨的好学之风可窥一斑。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村民张兴家有4个孩子,当年个个都凭借着勤奋努力考上了重点院校,登上光荣榜,获得了助学奖励。从前年开始,陆续毕业的老大、老二、老三均加入了捐资助学队伍。
2018年8月,村里成立了“春晖社”,截至目前,社员已达450余人。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才俊,不断反哺家乡,成了岩寨村振兴发展的中坚力量。
今年春节前夕,岩寨村民以及在外工作、务工人员又纷纷解囊,筹资66455元,修缮了芦笙会斗牛场,让岩寨村的乡村旅游有了新的载体。
一次次慷慨解囊的善举,一张张年年刷新的“榜单”,赋予了岩寨村真、善、美的气质。
修建凉亭、寨内道路,保护寨内古驿道、石门、石墩、石道、石寨墙、石寨门、石拱桥、古水泉等文化遗产……这些年只要村里一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拧成一股绳,齐心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