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5-T8

七十五载长歌壮行 2024年11月15日

一纸风华气象新

1949年11月28日清晨,崭新的《新黔日报》创刊号应时而生、雏凤初啼。砸碎旧社会沉重枷锁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为万世开太平”的真理热血、“救民于水火”的滚烫激情,庄严地定格在新闻纸的油墨中。

75年岁月长歌,从改天换地的历史伟业到气壮山河的“三线”峥嵘,从春雷迸响的改革探索到波澜壮阔的开发浪潮……光阴的故事里,我们真诚守望、热切记录,把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贵州的变革与成就一次次定格成一张张鲜活的版面,连缀成一部发奋图强的贵州当代史。

75年大道如砥,从山一程、水一程,身向关山“黔边行”,到真姓“社”、不姓“资”,“定产到组”看顶云;从颂“师魂”、振大音,“黔军出山”壮精神,到兴产业、筑通途,决战贫困绽新颜……我们同千千万万的贵州人民休戚与共、血脉相连,一同编织出属于这片热土的荣光。

今天的贵州,山水秀美、生活悠然、风情独特、文化多彩,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大道朝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以赴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加快建设“四区一高地”,奋力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75年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抒写,一篇篇烙刻着改革印记的鲜活报道就是一个个跨越发展的生动注脚。掬一捧浪花,扬一腔深情,我们与你共同激荡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贵州强音,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提供强大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1949年至1978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贵州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奠基立业的巨大转变。

1949年—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

● 1949年11月28日,贵州日报创刊。

创刊启事写到:本报于今日正式发刊,原发临时电讯即告停止。本报是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委的机关报,也就是全贵州人民的报纸。本报的任务,一方面是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人民政府的法令,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另一方面是反映全贵州工人农民以及其他民主阶级的意见,为团结全贵州人民,贯彻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解放全贵州与大西南、建设人民的贵州而奋斗……

● 1950年8月6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一次代表会议召开。

● 1951年7月9日,我省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

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

● 1954年7月22日,我省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 1955年2月16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

● 1956年6月21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1958年—1962年(二五计划期间)

● 1959年2月7日,黔桂铁路都筑段通车典礼举行,标志着黔桂铁路这条连结我国西南和华南的干线通车。

● 1960年5月29日,我省大型水电站建设的第一曲凯歌——猫跳河红枫电站正式开始发电。

1963年—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 1964年10月,贵州三线建设拉开序幕,贵州成为全国三线建设重点省份,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966年—1970年(三五计划期间)

● 1970年4月,全国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之一、我国溶岩地区当时最大的水电站、我省当时最大的水力发电站——乌江渡水电站动工兴建。

1971年—1975年(四五计划期间)

● 1972年10月,湘黔铁路开通。湘黔铁路是在1970年10月开始兴建的,整个工程只花了两年时间。

1978年至2012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贵州实现了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步的巨大转变。

1976年—1980年(五五计划期间)

● 1978年11月11日,贵州日报以《“定产到组”姓“社”不姓“资”》为题,头版关注安顺关岭顶云公社实行定产到组的情况。“顶云经验”为贵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 1980年7月15日,中共贵州省委发出《关于放宽农业政策的指示》。贵州成为全国农村改革中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允许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省份之一。

1981年—1985年(六五计划期间)

● 1983年,天生桥二级电站正式开工建设,这是西电东送南路工程第一个电源点。

1986年—1990年(七五计划期间)

● 1987年2月25日,正安县300名女青年前往广东省番禺县务工。此举开创了全省乃至全国由地方政府组织劳务输出的先河。

● 1987年9月16日,贵州省湄潭试验区成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湄潭试验区首创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经验全国推广,成为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基础。

● 1988年6月9日,国务院同意成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1991年—1995年(八五计划期间)

● 1991年5月16日,贵阳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正式通车。这是贵州第一条高等级公路。

● 1992年7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贵阳市成为内陆开放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

1996年—2000年(九五计划期间)

● 1997年5月,贵阳龙洞堡民用机场建成,经验收合格,具备通航条件,成为西南重要航空枢纽。

● 1997年8月19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撤销原贵州大学、贵州农学院、贵州艺术专科学校、贵州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四校合并组建新的贵州大学。

● 2000年11月8日,“西电东送”启动工程——乌江洪家渡水电站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西电东送工程全面启动和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开序幕。

2001年—2005年(十五计划期间)

● 2001年12月30日,贵州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凯(里)麻(江)高速公路通车。

● 2003年11月8日,乌江水电开发最大的工程——构皮滩水电站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开发乌江、西电东送进入崭新阶段。

2006年—2010年(十一五规划期间)

● 2007年2月8日,贵州省所有乡镇实现“乡乡通宽带”。10月18日,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电话”。11月15日,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大地坝村正式通电,标志着我省实现“村村通电”。

● 2007年6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经过审议,通过“中国南方喀斯特”贵州荔波、云南石林、重庆武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决议。“中国南方喀斯特”成为中国的第6项世界自然遗产。贵州世界遗产实现零的突破。

● 2009年8月22日,首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