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黔东南州黄平县 教育花开满园芳 2024年11月15日

黄平民族中学。 杨楹 摄

黄平县新州镇中心小学学生戏曲表演。 梁文 摄

黄平县旧州镇中心小学学生展示拾穗。 梁文 摄

黄平县新州镇中心小学学生与机器人互动。 梁文 摄

黄平县旧州中学学生跳起具有民族特色的大课间操。 梁文 摄

杨正海

黔东南州黄平县素有“科名辈出,甲于他郡”的美誉,其丰厚的文化遗产犹如滋养大地的甘霖,为当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近年来,黄平县在素质教育领域勇于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新模式,从“动手”乐园的精心打造到“心智”世界的深入拓展,从“实际出发、点上攻坚”到“重点突破、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步履稳健,成果斐然。

打造“动手”乐园

“买种、除草、培土、施肥、种植,自老师引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背后的空地上开垦出一片劳动基地后,那些往日里对劳动不感兴趣的学生,也逐渐热衷于观察庄稼的点滴变化了!”黄平县新州镇第二小学校长杨昌盛不无感慨地说道。近年来,黄平县各校在劳动教育中巧妙融入德育,致力于做好全方位的大教育。

黄平县旧州镇中心小学对劳动基地实行分班级分区域管理,每周由教务处定时对各班责任区进行检查、指导、督促、管理与评价,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合理开展劳动实践。该校校长陈文忠表示,“孩子们在基地学会了种植马铃薯、黄瓜、西红柿,学会了水稻养鱼等一些农村常见的农活。学校还在蔬菜等成熟之时举办丰收节,让学生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尽情享受劳动教育带来的幸福与欢乐。”

今年暑期,黄平县旧州镇中心小学组织百余名师生参加校内的劳动乐园活动,同学们分工合作,采收、搬运玉米,将采摘来的玉米搬到了集市上进行义卖,这些玉米从播种、管护、采收到义卖都是学生亲力亲为。“虽然很辛苦,但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收获心里真的非常高兴,感谢学校和老师给我们的锻炼机会,让我们度过一个丰富有趣的暑期,我也明白了粮食的来之不易。”经过劳动教育后,该校六年级(6)班同学郭佳灵有感触地说道。

近年来,黄平县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内涵,探索“劳动+”的育人模式。湖里中学将非遗技艺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蜡染、剪裁的进程中,制作出精美的服饰,把“劳动成果”穿在身上。新州镇第二小学将校园“帮厨”实践延伸至家庭,从“帮厨”活动发展到“家务小能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劳动技能,真切体验劳动的快乐。

为使劳动教育更有效地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黄平县积极动员各校编写极具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读本、构建课程体系等。2024年,全县开拓出大大小小的劳动实践基地38个,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课1200余次,各校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规划,每班每周开设一节劳动教育课。

黄平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兴国表示,“各学校通过开辟劳动基地,丰富学生的劳动实践体验,深化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有力推动学校五育融合发展。”截至目前,黄平县荣膺首批省级“劳动教育示范县”,拥有省、州级劳动教育示范校4所,省、州级劳动优秀教学案例学校7所,被授予“黔东南州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称号。

开启“心智”世界

步入黄平县新州镇东坡小学,校园面积虽说不大,但各类设施一应俱全。孩子们正在崭新的篮球场上欢快地开展板凳舞、芦笙舞等社团活动,老师和孩子们其乐融融。如今校园环境的优化以及学生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得益于“贵州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项目的成功落地实施。

该校即将退休的曹敏琴老师的一篇《成长无关年龄:一名村小教师的教学改进之路》在核心期刊《中小学管理》上发表。曹老师介绍,在帮扶学校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自己坚持不懈地磨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实践等方式探寻问题的答案。同时,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讨论,鼓励得出不同的结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课堂学习的知识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东坡小学四年级的吴鸿同学说道:“课前我跟小组成员自主学习,先掌握简单的知识点,比较难的就留到课堂上,经过老师的点拨后就能明白问题所在。这样学习新课比较轻松,也容易记住。”

在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有力推动下,黄平县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显著提升。黄平民族中学构建了“学思课堂”的理念和基本范式,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发展特色的“学思”课堂模式。高三年级语文科任教师郭靖所教的两个班级一本上线率均达到100%。

黄平民族中学在2021年至2022年连续两年荣获州级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一等奖,旧州中学在2022年至2023年连续两年获得州级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一等奖。今年,黄平县共有3035人参加高考,本科上线1890人,上线率为65.3%。黄平民中2024年高考600分以上41人,本科及以上上线率为93.66%、旧州中学2024年本科及以上上线率为56.67%。

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11月5日,走进黄平县新州镇第二小学,足球场上的吊环、天梯,教学楼旁的大滑梯、攀岩墙,处处都有孩子们欢快活动的身影,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该校校长杨昌盛自豪地介绍:“我们的体育项目设施建成后,孩子们一睁开眼就盼着来学校玩耍。”开学不久,杨昌盛就发现以前一个不爱运动的孩子连着滑了15次滑梯,来回爬楼的距离相当于围着操场跑了四五圈;课间时分,攀岩墙周围更是挤满了孩子。

“我最喜欢的是这个天梯,因为天梯功能多样,我们玩天梯的时候可以锻炼手部、背部及腹部的各部分肌肉,锻炼的时候爬到对面时我们感到无比骄傲自豪,感觉只要努力什么事情都能成功、都能克服。”该校五年级5班的李思雨同学说道。

校园体育的创新,不单在于器械的更新换代,更为关键的是理念的转变。传统的跑圈、蛙跳热身运动被设计得更具趣味性,孩子们在锻炼中尽情享受着游戏的快乐。“体育老师”的概念不再局限于专职老师,数学老师、语文老师等都能够参与到体育教学之中。

在体教结合方面,新州镇中心小学、黄平县第二中学、新州镇第二小学、旧州镇中心小学、黄平民族中学、谷陇镇第二小学等结合地域特色及学生年龄特点,将芦笙、板凳舞、竹竿舞和健身气功八段锦融入“阳光大课间”,严格落实“一课两操”、阳光体育活动和“双减”等工作。旧州中学以创建省级特色示范性普通高中为契机,在体育学科增设高脚、板鞋、少数民族板凳舞等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这些项目既加强了非遗传承,又让学生在运动中增强了体质。

体育运动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黄平县上塘镇中心小学在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中得到较大改善,让昔日的烂泥塘变成了如今的“绿茵场”,学生们既能在课堂上专心学习,又能在课后培养业余爱好。体育场地和设施的改善,为山里的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有机会走出大山,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当下,一项项富有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让孩子们在体教融合中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快乐学习,真正达成以体育人的目标。

教育,乃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十年间,黄平县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累计总投入61.54亿元。从2012年的2.88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6.58亿元,平均年增长11.68%。工程建设项目585个,获批项目资金达10.23亿元,设备配置0.8782亿元。黄平县的教育改革,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在运动中强健体魄,在文化传承中培养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