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4年03月27日

文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考察时强调,“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我省民族文化具有领域、区域广,种类、数量多,源流、内涵深,影响、引力大等特点。切实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路径。

摸底子、明实情,做到“心中有数”。摸清资源“有哪些”。要以文物、遗址、遗迹、文艺、工技、习俗等为主干,充分发挥乡村干部的“知情特长”和各路专家学者的“识别能力”,开展全面的普查清理工作,通过共同查找、甄别、确定,全力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制定保护措施。厘清文化“用哪些”。对于普查清理出来的民族文化资源,按照轻重缓急、全省布局、有序推进的原则,坚持规划引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立足于创新发展全面提升保护传承水平,衍生出不同文创产品、影音作品等,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搞清要素“差哪些”。围绕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科学评估资金投入、人力规模、技术支撑、阵地建设等要素需求量。

定方向、抓重点,做到“脚下有路”。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促进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加快构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不断适应发展形势、满足群众需求。坚持在工业、农业、旅游服务业等产业发展中培育文化元素,彰显产业、产品特色,更好传承和弘扬工业文明、农耕文化,以个性化、差异化特征提升产业竞争力、持久度。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浓郁的风情习俗、独特的饮食服饰、优美的村庄风貌等“以文传声”,对内增强文化自信、提振奋斗精神,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树立风物养眼、习俗养心、美食养胃、气候养颜的良好形象,让贵州成为人力、资金、信息、技术等的“引流场”。

想方法、找路子,做到“手里有招”。高标准制定并持续性实施文艺精品奖励扶持办法,采取“揭榜挂帅”发包创造、“以质论价”奖励成品等方式,激发文艺工作者创作积极性,推出一批特色鲜明、质量上乘、广泛传播的歌曲、舞蹈、书画、影视等作品。制作“品质演艺”,完善“旅游区+演艺”运行模式,支持文化企业与旅游公司联手打造一批沉浸式演出剧目,根据实际需求开展常态化或阶段性演出,推动“黄小西吃晚饭”等景区更加出圈出彩。以县城为单元,经常性开展群众文艺交流汇演、比赛,选拔出一批高品质的剧目,以文化下乡的形式在省内巡演,以汇报交流的方法到省外展演。特别是采取“景区购买服务+文旅经费补助”等措施,开辟“演艺进景区”通道,在“双赢”中,增强演员队伍稳定性、演出剧目持久性、旅游景区吸引力。推进“优质传播”。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可视化互动展示、沉浸式体验。实施文化数字化、智慧化提升工程,积极发展云娱乐、云演艺、云展览等新兴业态。制定网红培育计划,定点向其推送民族文化标识性信息。组织编写书籍、编排歌舞等,以市州统筹、县抓落实的方式,推动特色民族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农家。

履职能、挑重担,做到“肩上有责”。党委政府强统筹、配要素。成立由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领衔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领导小组,设置办公室和相应的专项工作组,统筹开展发展规划、资源要素配置等工作。聚焦近期、中期、长期三个时段和急需办、能够办两个要件,建立民族文化发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保障有人理事、有钱做事、有阵地办事、有技术干事。行业部门优服务、抓落实。当好“参谋员”,结合行业特点,深入分析工作推进中的困难问题、经验教训,研究提出系统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办法措施。当好“指导员”,加大对各项工作的精准指导力度,促进工作标准不降、推进计划不断、预期效果不差。当好“协调员”,建立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机制,积极主动协调各方关系,在向上争资争项、向下推动落实、向外招大引强,部门间共商共建共享中推动形成强大合力。当好“服务员”,高热度、零距离、不间断服务市场经营主体。当好“守门员”,强化文化市场监管,提升执法水平,切实守住安全底线,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发展环境。经营主体创品牌、抢市场。把创品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生产、流通、加工、营销等各个环节,以浓厚的人文、风土气息塑造产业特色,着力体现独特性、优势性和创造性,推动形成企业的文化标签和品牌形象。广大群众尤其是在外工作生活的贵州人,积极参与“我为家乡代言”的创作和裂变传播,通过抖音、快手、微信群等载体,宣传家乡美、传导正能量。

(作者单位:毕节市民族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