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编者按 2024年02月23日

2024年的农历新年,是甲辰龙年,也是春节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的首年,“中国年”升级成了“世界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与繁荣,代表着智慧和力量。

“龙”在贵州有很多印迹,远古的“贵州龙”至今还能见到其化石;遍及各地的有着“龙”字的地名;活跃在人们生活中有着“龙”字的各种民俗,其中有不少是国家级、省级非遗……文化周刊推出“贵州寻龙”报道,欢迎读者和我们一起在贵州大地寻找和邂逅花样繁多的“龙”,挖掘精彩有趣的生龙活虎的故事。

有龙则灵!龙年春节,奉上这份贵州“寻龙诀”。愿龙腾盛世,国泰民安!

贵州和龙的故事,说来话长。

生活在2.4亿年前的贵州龙,是中国境内最早被发现的原始鳍龙类,这大概算得上是贵州和龙之间缘分的起点。贵州龙化石最初于1957年在贵州兴义被发现,数量可观。如今假如你去到兴义贵州龙地质公园博物馆,会看到341件化石展品,主要展示三叠纪时期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贵州龙化石是其“镇馆之宝”。

贵州与龙之间早于人类历史很多年的缘分,在很多很多年后古往今来的人间,以各种“变身”发扬光大。过年期间,在贵州不同的地方,你都可以看到“炸龙”掀动的欢乐。德江土家族的“炸龙”习俗主要在正月初九至十五晚上进行。人山人海中,龙灯队沿街舞着长龙,人们将备好的鞭炮和焰火对准龙头、龙身、龙尾抛炸,团团火花飞舞,场面甚是壮观。台江苗族则拥有“世界上最疯狂的舞龙节”,那就是舞龙嘘花闹元宵——一场龙与火的共舞,也是勇敢者的狂欢。

龙参与了贵州千年以来的欢乐。每逢端午,氵舞 阳河都会“涨端午水”,宽阔的河面成为天然且优质的“龙舟赛道”,镇远赛龙舟就此拉开帷幕;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赛也是古老的文化习俗,两排人站立划桡的姿势和装束,以及采木凿舟等每个环节的仪规、禁忌和传说,都体现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文化气息;至于平塘等地的水龙节,既是祭祀民俗,更是泼水狂欢。水龙队走街串巷,大街上全是手拿着盆、瓢、桶、水枪的人,水花飞溅,激起笑声不断。

龙不仅以具象的造型出现在贵州各地的风俗中,也以文字的形式留在贵州的地名里。王阳明悟道之地,正是贵州修文那个叫龙场的地方;安龙最早在明朝初年建城,当时名为安隆守御千户所,后被永历帝、雍正帝、嘉庆帝三次改名。2024开年成为贵阳城市生活热点之一的贯城河复涌,让始建于弘治十年(1497年),曾飞跨于贯城河之上的化龙桥重新在人们记忆中浮现。“化龙”之名源于过去每年正月贵阳举行的龙灯赛会,会后正是在此地统一将龙灯焚化,送群龙上天归位。据说旧时因河床陡峭,导致贯城河水奔流至此时惊涛拍岸、声震百里,同时这里也因此曾是贵阳城区的排洪卡点。直到2000年以后,一个排洪分洪隧洞在化龙桥附近建成,让曾经肆掠贵阳城的洪水在此处得到及时分流。化龙桥虽然已淡出贵阳人的现实生活,但与龙有关的故事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嵌在地名里的龙,也霸气侧漏,也吟诵悲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军事古堡海龙屯,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被称为“悬在绝壁上的城堡”。如今从它起伏的山势、陡峭的台阶、雄奇的关卡和建筑的废墟中,你还能真切地体会统领播州700余年的杨氏家族曾经的辉煌与覆灭,以及114天平播之役的波澜壮阔和血雨腥风。海龙屯名字里遒劲的“龙”还在,属于一方霸主的傲娇却已变成岁月侵蚀中的苍凉——好巧不巧,扩建海龙屯也失守海龙屯的“最后的土司”,叫做杨应龙,名字里也有龙。

“龙”在战场上胜负难料,龙在文化中全是美好。还是来说说留在贵州非遗文化里的那些龙。流传于石阡仡佬族村寨的仡佬毛龙节,是国家级非遗,竹子制作的毛龙灯是国内唯一;隆里古城的花脸龙,主打一个舞龙人的“彩妆秀”,他们的脸上画了五彩脸谱,生、旦、净、末、丑尽全,让舞动的“花脸龙”如同一出流动的戏剧。还有罗吏村的布依族龙制作工艺,岑巩县苗族的龙鳌祭祀,普定县的铁水冲龙,集编扎、剪纸、蜡染于一身的寨英雌雄舞滚龙,贵定苗族鼓龙鼓舞·长衫龙……龙并非真实的生命,但它古往今来出现在中国人每个充满喜悦、祈祷吉祥、向往腾达的情境里,出现在对于生命的无限期待间。

如果说龙在传统汉文化中代表着高高在上的庄严,充满王者的荣耀,那它在贵州苗绣中终于不再“摆谱”,变得亲切、欢喜、接地气。苗绣中的龙,每每被肆无忌惮地创造和改写,天马行空地拼贴与混搭,水牛龙、鸡头龙、鱼龙、蚕龙、叶花、鱼尾龙、蜈蚣龙、人头龙.……它们充满想象,一派天真,是贵州和龙的古老叙事中童心未泯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