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中市天汉湿地公园。 (汉中市委宣传部供图)

琳琅满目的汉中藤编产品。 方春英 摄

汉中藤编产品生产加工现场。 (汉中市委宣传部供图)

洋县有机产品展示。 (汉中市委宣传部供图)
方春英
10月17日至19日,由陕西日报社、汉中市委宣传部举办的“高质量发展看陕西·汉中”全国主流媒体汉中生态调研活动举行。《贵州日报》等全国18家省级党报的全媒体记者深入汉中市汉台区、南郑区、洋县、留坝县等地,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两山”转化路径、历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方面开展调研采访。
一路看、一路学、一路思。贵州与汉中,虽然地形气候、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各不相同,但却都是我国生态关键地区。二者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生态惠民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对彼此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都具有启发作用。
■ 建设宜居环境 实现生态惠民
10月的汉中天汉湿地公园,秋色正盛。金黄的树叶层层叠叠,粉色的黛子草连绵成片,绿色的汉水缓缓流淌,岛屿上的白色芦苇随风摇曳。
眼前的美景很难让人想到,这里也曾杂草丛生、污水横流。2008年以前,汉江汉中城区段属于传统的城市采砂河段,垃圾污水等问题较为严重。
2012年,汉中市启动了汉江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将河中沙石堆砌成岛屿、洼地做成雨水花园、浅地改造为缀花草坪、滩地开辟成亲水溪流,涉水搭建木质栈道、临溪架设特色栈桥,形成的一处集汉江度汛、生态修复、休闲观光多功能为一体的水利景区。
“我们建设的219个江心岛屿,只有20个岛对公众开放,剩余的岛屿都没有建立连通通道,就是要把更多的自然空间留给水生动植物。”汉中市一江两岸开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闫晓明介绍,天汉湿地公园成为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天堂,目前共监测到314种植物、30种鱼类、89种鸟类。
将湿地保护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贵州也在奋力探索。
位于贵阳市中心城区的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以阿哈水库为核心。曾经,从阿哈水库流出的小车河,被城市棚户区包围,两岸乱搭乱建、垃圾成堆、污水横流。
2012年,贵阳市委、市政府整体治理与开发小车河流域。项目先后实施225户居民生态搬迁,打造了落樱飞雪、碧溪云霞等20余处湿地、生态景观,完成入库河流水体水质保护保育、流域综合治理和水体治理等,有效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如今的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充满自然、古朴、野趣、原生态,年均接待游客达300万人次。园内共监测到188种鸟类,彩鹮、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断被发现。
手记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
汉中,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发源地。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两地都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发展,将湿地保护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的举措,不仅增强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完整性、稳定性,更为城市居民打造了和谐安宁的休憩乐园、幸福家园。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传承非遗文化 践行低碳生活
走进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的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的厂房里,工人们眼神专注,拉、扯、缠、绕,指尖飞舞,一件件藤编制品逐渐成型。移步公司展厅,桌椅家具、日用品、工艺品等藤编制品琳琅满目。“汉中藤编”这门古老的手艺,在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黄官镇野生青藤资源甚多,藤编历史悠久,被誉为陕西的“藤编之乡”。20世纪90年代,现代化家具行业日益发展,汉中各地的传统藤编制品遭受冲击。为了传承好藤编技艺,出生于藤编世家的陈良顺创办了合作社,将零散的手工作坊整合,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在陈良顺的带动下,产业得到发展壮大,不仅有藤编产品,更有棕编、扇编、竹编、草编产品。
进入互联网时代,非遗文化要传承也要创新。接力棒传到了陈良顺的儿子、儿媳手上。夫妻俩一个主内,不断创新产品体系,让老手艺向“潮”而生;一个主外,不断开拓营销市场,让好产品全面“触网”。现如今,“良顺藤编”的产品遍布各大电商平台,并一直维持着稳定的销量,线上年销售额2000余万元。
在相距南郑区600余公里的贵州省赤水市,被誉为“中国竹子之乡”。靠山吃山,丰富的竹林资源被当地人运用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涌现了“赤水竹编”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昌芹,是“赤水竹编”的第六代传承人,也是全国人大代表。以竹编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加工为切入点,杨昌芹成立了赤水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竹编家具、茶具、首饰等各式产品层出不穷。此外,杨昌芹还积极探索“旅游+研学”发展路径,带动了赤水竹编产品销售破圈,今年销售收入有望突破2000万元。
手记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不仅是文化和历史,更蕴含着中国人民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生态价值观。“汉中藤编”“赤水竹编”,都是选取自然的原材料,再通过精湛技艺而制成的生产生活用品,具有绿色低碳、使用期长、可循环利用的特点。
在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当下,非遗背后的生态价值观提供了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更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觉践行低碳生活,选择使用绿色原料制成的产品,汉中藤编、赤水竹编等非遗产品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又反过来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发展绿色产业 打造生态标识
朱鹮,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极危鸟种。汉中市洋县是“朱鹮之乡”,自1981年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此发现,洋县便与朱鹮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保护朱鹮栖息地,洋县在朱鹮活动区禁施农药化肥,同时通过加强朱鹮救助和人工繁育研究,实现了朱鹮种群数量逐步增长。目前,全球朱鹮种群数量达7000多只。
而今,朱鹮不仅是洋县优越生态环境的标志,更是洋县发展绿色产业的见证。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地处秦岭南麓的洋县华阳镇,拥有距今2000余年历史的华阳古镇,境内的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唯一的“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齐聚之地。近年来,洋县在华阳古镇周边分别打造了熊猫谷、羚牛沟、朱鹮湿地、金猴岭等秦岭四宝园。长青华阳景区,成为文化与生态有机融合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在洋县龙亭镇稻(荷)蛙共养示范基地,稻蛙共生实现了“千斤粮、万斤蛙”。“牛蛙的生长周期与水稻、莲藕的生长周期相吻合,作物为蛙提供庇荫场所同时产生的微生物可以供蛙食用,也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蛙的排泄物可为作物生长提供养分。”陕西龙亭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霍磊介绍,目前基地每亩年产值达10万元以上。共生种养模式不仅经济效益不俗,生态效益也十分显著,由于稻田、荷塘从来不释放任何农药和化肥,基地经常会有朱鹮前来觅食,因此公司也注册了“鹮乡稻蛙”品牌,广受市场好评。
如今,“朱鹮”和“有机”已经成为洋县的靓丽名片和形象代言,打造了“朱鹮之原·有机洋县”“有机洋县·朱鹮代言”等区域公用品牌,注册了“洋州朱鹮、朱鹮之原、朱鹮之缘”等图形及字号注册商标21件。洋县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先后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等荣誉。
手记
洋县聚焦品牌创建,打造了“朱鹮”“秦岭四宝”两大生态IP,农特产品的包装,都会突出“朱鹮”和“秦岭四宝”,形成了统一的视觉标识,也让消费者直观地感受到产品的绿色生态。
当前,贵州正在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洋县打造生态IP的模式或可借鉴。例如,梵净山是“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以及梵净山冷杉的唯一栖息地。铜仁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也可将黔金丝猴等作为标识,设计系列视觉标识,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在保护珍稀动植物的同时有效助推生态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