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绿荫村:四块石碑见证“贵州龙”化石保护之路 2023年10月23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诚克 刘义 钱星星

已是深秋,绿树掩映的黔西南州兴义市义龙新区顶效镇绿荫村依旧满目苍翠。这个静谧的布依村寨,放眼望去并无特别之处,却是远近闻名的“贵州龙”化石发现地。

1957年,国家地质陈列馆原副研究员胡承志在绿荫村考察时发现了海生爬行动物标本,后经鉴定,其为距今2.4亿年前的中三叠纪时期的水生爬行动物化石,被命名为“胡氏贵州龙”。这是我国最早发现、研究并命名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随着该化石的发现和命名,绿荫村也因此成为“贵州龙”的故乡。

记者来到绿荫村,见到了四块特别的石碑,它们虽立于不同时代,镌刻的却是相同的主题与故事——保护。

村口,大树下的一块旧石碑的字迹已模糊。据绿荫村贵州龙博物馆讲解员岑明武介绍,该碑立于清咸丰年间(1855年)。相传,当时有村民在后山发现一块石板,其表面赫然呈现一种酷似龙形的动物骨架,顿时引起轰动。德高望重的寨老认为,这块石板是“龙脉”里的“精灵”,它们栖息之处乃“风水宝地”,如果将其破坏惊扰了精灵,这方水土将不得安宁。为保护好“龙脉”,村民几经商议,决定共同集资买下发现“龙骨”的后山,在山上栽种树木,禁止毁林采石和上山放养牲畜,并立此石碑作为乡规民约代代相传。

“其实,所谓的‘精灵’就是如今看到的‘贵州龙’化石。碑文涉及民众生产生活、自然保护等方面,为化石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岑明武看来,这块为保护村子“龙脉”的石碑,成为村民们自发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准则,是绿荫村保护“贵州龙”化石的第一道“护身符”。

为保护“贵州龙”化石,早在1987年,兴义市人民政府就在浪雾山上树立了“绿荫古生物化石保护区”石碑,将此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74岁的绿荫村村民黄正林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是盗采“贵州龙”化石最疯狂的时期,一块有化石图案的石板就可以卖几百元钱,有的价格可以上千乃至上万元。受利益驱使,不少村民天不亮就扛着锄头、提起锤子蜂拥上山挖化石。浪雾山等地变得千疮百孔,大量“贵州龙”化石流失外地。“乱开乱采化石,最终结果是村里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黄正林告诉记者。

此后,保护力度逐渐加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7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在浪雾山下立起了“绿荫贵州龙化石点”保护石碑,划定了保护范围。

岑明武说,随着打击工作和宣传力度的加大,绿荫村的非法化石开采和贩卖现象逐渐消失,保护好“贵州龙”化石重新成为共识,曾经的破坏者变成了保护者。

2003年,绿荫村建起了贵州龙博物馆,成为全国首个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贵州龙化石专题博物馆,汪礼学等村民还主动捐献了家中收藏的化石,该馆共收藏“贵州龙”化石400多件,以此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

2004年,“贵州龙保护范围内的土地、荒地不得开石采砂”内容被写进了该村村规民约,并刻上石碑,与清朝时期立的旧石碑并立在村口。

这一年,绿荫村还成立了老年协会,会员的其中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义务保护和宣传“贵州龙”化石。目前,加入协会保护化石的会员已有500余人。在大家的共同守护下,该村多年未发生化石被盗采和破坏事件。

据绿荫村党支部书记何青介绍,全村13个村民小组,有8个在“贵州龙”化石保护区内。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保护“贵州龙”化石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这方山水好又好,绿荫是个好地方,这里生有贵州龙,大家一起来保护……”如今,绿荫村艺术团把保护“贵州龙”化石内容纳入布依族八音坐唱节目中,提升大家的保护意识。每次外出演出,团长罗绍珍都要带上绣有“贵州龙”图案的乐器,她自豪地说:“这样做,就是要告诉大家,我们来自‘贵州龙’的故乡!”

眼下,兴义市正在申报创建兴义世界地质公园,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荫村目前正借此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村民们深信:只要保护好了化石,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化石也将给予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