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蓓 杨海
金秋九月,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村民文啊长正在田里手持镰刀弯腰割稻穗,然后熟练地将稻穗递给前来帮助收秋粮的雷山县法院干警。
文啊长家今年预计能收3000斤谷子,这让他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对文啊长来说,要不是年初乡村振兴司法服务站入户时发现种子有问题,县法院帮他们维权解决,今天就没谷子收了。
南猛,这个古老的苗族村寨,通过挖掘芦笙制作、蜡染、酿酒等传统手工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如今已经成了名声在外的“网红村”。
南猛村的发展样样靠前,法治建设也不落后。
村党支部书记余洪先说:“我们从顶层设计上探索、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基本上实现了从人管人,到制度管人,再到数字管人的跨越。”
在南猛村村委会大门,挂着一块“乡村振兴司法服务站”的牌子,格外抢眼。无独有偶,率队西江镇黄里村“乡村振兴司法服务站”开展工作的雷山县法院副院长黄启富介绍,该院依托“两站一中心”等核心载体,织密了司法服务乡村振兴便民利民网络,实现了全覆盖。
近年来,雷山县法院主动服务中心大局,充分发挥并延伸审判职能,担起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责任,积极创新开展司法实践,探索出诸多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工作路径。2023年3月,省高院在该院成立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基地。
这段时间,州法院驻黄里村第一书记王梦楠和雷山县法院驻黄里村干部吴文凤都特别忙,她们要组织村民抢着好天气进行秋收,还要在给大家搞好服务的同时进行普法宣传。
“我是州法院派下来的驻村第一书记,多年的工作让我已经养成了抓住机会就对身边人进行普法的习惯。”王梦楠说,在驻村期间,她经常邀请嘎百福歌师协助调解矛盾纠纷,和歌师们一起探索“以歌普法”,效果良好。
“王书记和我们在努力学习嘎百福歌,这既是和乡亲们一起传承非遗,也是在努力擦亮嘎百福调解这一品牌。”吴文凤介绍,嘎百福调解是雷山县法院创新打造的特色调解品牌,该院将国家级非遗文化融入司法调解,成立嘎百福调解室,运用好“520调解法”,整合五方力量,力促当事人达到“双赢”,实现“零诉讼”目标,促进案件调解成功率和自动履行率显著提升。
年近五旬的杨刚是黄里村的“法律明白人”,平日里,侯建勋会通过走村串户拉家常,利用农家婚礼等人群密集的活动,见缝插针向老百姓普及法律知识。
对侯建勋来说,他学习法律的途径有很多,书本、网络都是他自学法律知识的方法,而县法院开设办的法治讲座、交流会让他受益最多。
雷山县法院依托在全县68个传统村落设置的法官工作站,并辐射周边,全覆盖式定期开办法治讲座、交流会,向数百名基层“法律明白人”传授法律知识,提高基层自治水平。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聚集多方力量。
为此,雷山县法院强化府院联动,构建综合治理联动机制。构建以党委领导,法院主导的民事纠纷“法官+N”综合联动调解机制,以创建的“巾帼审判团”为核心力量,联合关工委、妇联等部门,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适案发出《家庭教育令》,不断探寻妇未保护新路径。
同时强化“一庭两所”联动,构建“三位一体”调解模式。建立“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协同办公模式,与辖区乡镇党委政府建立沟通机制,源头排除“民转刑”案件隐患。及时依法打击消费欺诈、强买强卖、不文明旅游等行为,就地调处纠纷,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针对雷山县本地苗族群众和外来商户共居的聚居生产生活环境实际,该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人民法庭工作,诞生本地房东与外来租客“苗汉一家亲”“苗翁汉姑”“三面锦旗”等调解佳话。
“我们的乡村振兴司法服务站就是为乡村振兴护好航,前移司法服务阵地。”雷山县法院院长刘万能说。该院建立“一村(社区)一法官”工作机制,为当地群众和游客提供立案咨询、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宣传等服务。建立夜间法庭机制,有效缓解乡村群众农忙因素产生的诉讼难问题。将法庭“搬”到群众家门口,坚持开展“法治赶场日”“法治夜校”活动,深入辖区边远乡镇送法下乡,进行现场普法和“一对一”答疑等活动。深化调研实践阵地。设立“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司法保护示范点”“雷山银球茶”地理标志司法保护基地、雷山银球茶制作技艺司法保护示范点等司法服务站点,常态化开展实地调研,发布全国首份《非遗司法保护蓝皮书》,群策群力共护非遗。在雷公山腹地方祥乡揭牌成立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司法保护协同机制,以司法力量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