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媛 整理
我是一块田。我坐落在钟山区保华镇二道坪村,出生于2022年5月,现在面积有94.55亩那么大,是钟山区唯一的“旱改水”田。
听周边的人说,我们村在几十年前也曾栽种过水稻,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地里种植的几乎是玉米和土豆。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号角吹响,村里积极探索新机制,创新发展思路,拉开了“旱改水”项目建设的序章。
在相关专家的技术指导下,伴随着机械的轰鸣,百亩荒地、旱地被改造成为连片的农田,田地错落有致,坦荡如砥,平整的梯田在灌水后便可成为种植粮食的良田。今年5月,当一株株水稻秧苗渐次落地,我第一次与这块祖辈曾见过的风景相遇,也传承着和他们一样与农民共进的期许。
我的出现,常常让二道坪村观者如织。
“这是一项惠民利民的工程,既结合当地气候特点,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力地推动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道坪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起点高、实施标准高,已经形成土成方、路成网、沟成渠。我们将针对鸡场坪镇已建成的3500亩高标准农田进一步优化,争取在盘州市形成示范引领作用,种好管好,达到高产值,让群众创收增收。”
乡村振兴、致富增收……刚开始,当这些词语出现在耳边时,我还没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真正含义。但当与我有关的一些目标逐渐成形后,我慢慢理解了。
覆盖农户121户,农户每年每亩可实现土地流转增收500元;项目竣工交付后,集中交由村合作社与第三方合作开发水稻种植、蔬菜种植和稻花鱼、牛蛙等水产品养殖项目;打造保华镇生态红米品牌,并配套洞穴烧烤、露营基地、学生素质拓展基地等农旅一体休闲体验项目,带动周边农户增加第三产业收入。原来,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就是乡村振兴!
从“旱改水”项目开始,以前常在田埂上玩闹的村民们便一直关注着进度,“如果今年种得好的话,明年整个二道坪村六组的人都参与这个项目。”
微风扫过农民黝黑的脸庞,额上晶莹的汗珠似露水,洒向土地,滋养一方。
抬眼望月,玉盘如瑕。夜风中,我怀里的水稻一棵棵挺立脊梁,茁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