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5

纳雍 向山取“金” 向林求“富” 2023年06月17日

曙光镇护河保洁员和志愿者清理河道垃圾。 (本版图片由纳雍县委宣传部提供)

纳雍县鬃岭镇雾翠茗香茶园。

化作林场内,工人采摘红托竹荪。

山清水秀的武佐河。

纳雍县郁郁葱葱的化作林场。

周恩宇 张晓勇 周启刚 陈绍颖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升起,乌蒙深处的纳雍大地生机开始涌现。

化作林场内,上万羽纳雍滚山鸡发出高亢的鸣叫,从鸡舍跑入林间觅食;总溪河水质清澈、两岸景美如画,樱桃林间一栋栋洋楼“景”上添花;鼠仲河畔果园内,蜜桃成熟,葡萄晶莹剔透,稻秧摇曳,红绿相间,组成一个“多彩世界”……

近年来,纳雍县护河、植绿、护林,大力推进生态管护,并依托绿水青山,发展水产养殖业、林下种植养殖业、茶业、经果林产业,一步步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打出了向山取“金”,向林求“富”的产业组合拳,做出了把风景变为“钱景”的生动实践,蹚出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河湖清民舒心

近日,纳雍县曙光镇上百名护河保洁员清理镇内河道,他们脚穿水鞋,手拿长钩、火钳,穿梭于河的两岸,将河道里的白色垃圾、漂浮物一一夹入手提袋中,再拿出河道集中处理。

“我们会定期清理,以保持河道的干净整洁。”背着背篼给同伴收集垃圾的罗俊国说。

罗俊国是曙光镇猴儿关社区的脱贫户,也是猴儿关社区的“10+N”人员,负责鼠场社区至猴儿关社区的河道管护,他的职责不仅要清理河道垃圾,还要引导周边村民提高护河意识,不往河里丢垃圾。按规定,罗俊国一个星期要独自到所包保河段巡查清理一次,一个月要与辖区内所有护河员开展一次集中清理。

曙光镇像罗俊国一样为河道环境卫生保驾护航的护河员有9名,护河志愿者共有160余名,他们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换回河道的清澈见底,赢得了群众的好评。

河溪社区大兴田组50岁的王加林就在河溪河边长大,他见证了河溪河由污染到治理的全过程:“小时候,这条河的水质很好,一到夏天老老小小都会到河里游泳,但随着河边住户增多,河水逐渐被污染。自从有了护河员和志愿者的宣传保护后,河水就慢慢变清了,又回到了小时候的模样。”

除了河湖保洁员,在河道管护中,曙光镇的“河湖长”也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他们定期巡河,发现问题就研判整治方案。

“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抓好水资源源头保护,抓实减污、扩绿,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作为河长的一员,曙光镇的徐洪认为,推行河长制是保护河流的重要举措,必须将其落到实处,打赢碧水蓝天保卫战。

近两年来,曙光镇对境内的河溪河、三岔河、后槽河、岔冲河加强管护,共投入护河资金16万元左右。今年,该镇为持续加大对行动的投入和管理力度,确保整治工作常态化、标准化,制定了每周开展一次清河,每月开展一次巡河行动的工作制度,巡河内容主要是巡查是否有河道抢占、河堤是否有毁损、河道是否有垃圾等,实行周检查、周通报,并将此项内容纳入各村(社区)考核,为持续做好河道治理提出制度保障。

近年来,纳雍县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目前,纳雍县共设县级河长30名,乡级河长58名,村级河长259名,河湖保洁员107名,各级河长尽职尽责,积极发力。同时,该县充分调动护河保洁员护河巡河,深入宣传,引导群众爱河护河,让绿水长流、空气常清 新,风景更美。

树成荫林绵延

每天早上,65岁的刘学文准时起床,吃了早餐带上水,进山巡林,这是他30多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

刘学文所在的纳雍县百兴镇垭口村,林木茂密,和坐窝底、大坪地、塘上等村绵延成片,构成补懂林场。林场的建设,刘学文是组织者、参与者。

1982年,刘学文退役返乡,成为一名护林员。当时的刘学文年轻,补懂林场也未成形。

1983年,一场暴风雪凝突如其来,这片本就不根深蒂固的林木不堪重负,许多林木直接被雪凝压断或压翻了根,所有护林员都傻眼了,周边村民也认为这林场废了。

从小就在林场长大,不想看着林场就这样毁掉,刘学文一边给县委、县政府打报告争取资金、政策支持,一边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发动群众植树造林。

不久,刘学文就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回应,除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还组织了义务植树队开赴补懂,开展义务植树100天活动。在义务植树队的感染下,村民们也都纷纷入林和植树队携手奋战。

由于当年补植补种效果明显,成活率较好,1984年9月纳雍县百兴区补懂林场被贵州省委、省政府评为“贵州省民族团结先进单位”。

所谓“三分栽种,七分管护。”守住这片林场的重任又落到刘学文等人的肩头。为护好这片林地,刘学文等护林员根据当时的森林管护法律条文,结合补懂实际,制定了林场“三严五不准”管护条例,违反条例者一经发现必将严惩。

得益于刘学文等护林员以及周边群众的精心呵护,山,慢慢变成了青山;树,绵延成片,粗壮成檩;林间植物为地面铺上一层绿毯,野生菌类和野花点缀其间,松鼠、野鸡、斑鸠、画眉、野猪等也开始多了起来。

数十年的时间,刘学文一直奔赴在造林、护林一线,在他的带动和鼓励下,村民们也纷纷加入植树造林、护林大军。如今,几个村的造林面积达到了2万多亩,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刘学文虽然不再担任护林员,但他仍是村里自发成立的护林队的一员,每天上山巡山,守护着这一片绿。

刘学文带头植绿护绿,是纳雍县植绿护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干群携手,加快推进植树造林工作,林地面积达138068.0688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落实护林员5190人,管护面积达100%。

山成“金”“钱”途美

当太阳爬上纳雍县鬃岭镇坪箐村东边的山头,在雾翠茗香茶园洒下它的第一缕阳光时,等待着的摄影爱好者举起手中的相机,按下快门,拍下这美丽的瞬间。

这个藏在鬃岭镇坪箐村的高山茶园,最高海拔2300米,茶树沿等高线种植,一级一级的茶苗随梯土从低处往高处叠放,从山腰一直叠到山顶。一条条绿色等高线勾勒过的大山,更像一件艺术品。

因海拔高,这里的春天总是迟到,直到春末,茶树才吐新芽,野生的杜鹃花和茶园步道两旁的樱花才开放。芽一吐,花一开,6900亩高山茶园就变成了花园——2019年,农业农村部认定这里为“全国十大最美茶园”之一。

把荒山打造成全国最美茶园,把大山雕刻成艺术品的,是村民谭正义。

置身茶园,谭正义回忆这里14年前的画面,感慨万千。那时,这里一片荒芜,海拔2300米的大山将柔弱的植物一一拒绝,就算耐寒的灌木也难以生长。谭正义以木楔子艰难入缝的执着,将绿色留存山顶,最终把荒山雕刻成了艺术品。

2006年,谭正义在鬃岭镇小屯村创办煤矿,当时煤炭市场好,煤矿效益好,但他觉得,煤炭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发展绿色产业才是长久之计。经营煤矿时,谭正义就在神箐山上试种过香樟,但因高寒,没成功。

2009年,纳雍壮大茶产业的行动风生水起,谭正义把产业从地下转到地上,在老家坪箐村和小屯村之间的神箐山上种茶,完成了从“黑”到“绿”的转身。

在海拔2300米的荒山上种茶,专家不赞成,教科书上没有,质疑声扑面而来:“在如此高海拔地带种茶,不可能种活。”但谭正义决定挑战不可能,他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

神箐大山是位于小屯村和坪箐村交界的荒山,谭正义流转过来,购买两台挖掘机,一台挖梯土、一台挖沟,从山顶一直挖到山脚,整整挖了三年,挖废两台挖掘机,才开垦出等高线一般的层层梯土。

有了梯土,谭正义的茶叶基地建了起来。

在神箐大山山顶,气温低,茶苗一年只有三个月能够生长,其余时间都在“冬眠”。在高山,茶树难以过冬,虫子更过不了冬,就算不喷农药,虫子也会冷死。

不喷农药,无疑是高山茶让消费者看好的一个原因,而茶叶因高山气温低而获得的缓慢生长又让茶叶蓄积了更多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高山茶自然“高人一等”。为了打造“高山、生态、有机”这张名片,他还收购了周边农家肥,人背马驮,运到山上种茶。

2010年冬,谭正义种下第一批茶苗,凝冻过后,茶苗全部冻死。

2011年,谭正义避开凝冻时节种茶。当年,茶苗长势很好,但过了当年那个冬天,茶苗又冻死了。

2013年,谭正义改种茶籽(果),但生长缓慢,茶苗到次年5月才出土。又一个冬天过后,茶籽长出来和茶苗仍然全部冻死。

失败,一次接一次,谭正义想放弃,但怕人笑话。

2015年,谭正义尝试用营养袋在山下育茶苗,待苗壮大后再移栽到山上。这一创新,终于种活了茶。

“五年失败,五年种活,五年成园”,谭正义说,别人是十年磨一剑,而他要十五年才能磨一剑。

茶园成型后,谭正义又有了新的思路:生态有机循环发展。他在山下建了养猪场,用茶园的杂草喂猪,靠猪粪发酵产生沼气和沼液,沼气发电,沼液浇茶。

平日,谭正义常常给坪箐村老百姓灌输生态、有机理念,当地群众都称他“老谭”,这些人在谭正义生态有机循环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好多人学到技术后创办了合作社——至今,坪箐村合作社已达21个。这些也是谭正义当初从“黑”到“绿”转身的初衷,“茶产业是生态产业,长久产业,才能带领高山上的坪箐村发展”。

黔贵大地山水“藏富”,如谭正义一般,近年来,纳雍县委、县政府、各界企业家积极探索,在一座座“荒山”上发展茶叶、经果林、核桃、皂角、花椒等产业,把荒山变为“金山”,美了风景,宽了“钱”景。

林下“业”逐步兴

6月12日,雨后的化作林场,满眼苍翠,浓密的树林里,当地村民正忙着管护中药材重楼和红托竹荪。“工资按点工开,干多少活就领多少工资。”正在忙活的工人邱绍文说。

邱绍文是化作乡化作村村民,今年3月,他到林场务工,每天100元,他说,不比外面打工差。

今年,化作乡党委政府引进贵州雍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林场种植中药材和红托竹荪。在林下种药材和红托竹荪,贵州雍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张秀荣说了几个优势:林下种植接近于原生态种植,空气质量好,通透性比较好,病虫害少;林下草少,节约了除草成本;林地达到75%至85%的遮阴度,不需要搭建大棚和遮阳网。

林下发展产业,企业和群众实现双赢,企业节约成本,重楼和红托竹荪的播种、管理、采收都需大量劳动力,群众就地解决就业。

“我们的红托竹荪也即将采收了。”无独有偶,在乐治镇石母猪村,村党支部书记曾梅也时常和村干部到村里的林下红托竹荪种植基地查看红托竹荪的长势。

今年初,石母猪村村“两委”通过谋划,在该村林地首次尝试种植羊肚菌和红托竹荪。目前,羊肚菌的采收已经完成,将迎来种植红托竹荪的采收。

“乡村振兴,没特色产业不行。”2022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派驻石母猪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何伟召集村委,谋划石母猪村的特色产业,多番研讨后,一致瞄准了林下种植红托竹荪和羊肚菌。

2022年5月,何伟到省政府办公厅申请帮扶资金,11月,22万元帮扶资金到位,林下种植羊肚菌和红托竹荪提上了日程。

林下种菌,石母猪村第一次,没经验,村委对接了贵州大学的相关研发团队,得了技术支持。

菌种下后,为节约成本,村委没聘请专职管护人员,而是自己管护。羊肚菌采摘期间,也是村民和村干部帮忙采摘。“产业发展离不开村民的支持,从种植到管护,村民参与性很高,有的村民甚至无偿提供土地给村试种。”曾梅说,有了经验、技术和村民的支持,村委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带领更多村民发展。

近年来,纳雍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重点培育林菌、林药、林经、林禽、林蜂五类产业,推进林下产业持续发展、健康发展。

据统计,纳雍森林面积已增加到226.54万亩,目前,林下土地利用已达36.98万亩,林下产业逐渐成形,成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也成了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