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4

亮点 大山里种出“绿色银行” 2023年06月17日

冬去春来夏又至,栖息越冬的候鸟奔赴远方,在成群黑叶猴现身的水城区野钟乡,被绿色“包围”。这里,满山葱茏,绿意盎然;沟谷山坡,绿毯茵茵。

如今,绿色是野钟乡最靓丽的底色,但也一度是这里最缺乏的颜色。

过去珠江上游北盘江畔的野钟乡,曾是水城区的“穷乡僻壤”——辖内,高差千余米的悬崖与陡峭的山峰对峙,如劈似削、交通落后、无矿产资源。

20世纪90年代,野钟乡荒漠化、石漠化严重,森林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劣,导致这个乡在脱贫致富的路上举步维艰。

2014年,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水城区精准选择刺梨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之一,全产业链打造、全要素链结合、全利益链联结,推动“农产品变工业品、工业品变健康消费品”,让“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

随后,野钟乡党委政府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让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党支部周围。

人心不齐,村委会站出;土地整合受阻,村支部分头动员;种植难以推进,党员扛起大梁……短短几年时间,野钟乡种植刺梨20000余亩。“摸起来扎人、吃起来养人”的刺梨,不仅把石头“吃”了,也让满山覆盖了绿色。

进入6月,野钟乡的刺梨花渐渐退场,连绵的群山中,长势良好的刺梨已然挂果,若隐若现的岩石点缀其中,映衬出满山的郁郁葱葱、碧绿秀美。

正在地里给刺梨施肥的村民徐天勇说,前些年,这一片种植刺梨的山坡还是沟壑纵横、石头遍地,一下雨,山上“小黄河”山下“大黄河”。现在刺梨树枝叶不仅把石头“吃”了,让满山覆盖了绿色,还明显减缓了水土流失,提高了保土保肥能力,实现了青山变“金山”,“山果果”变“金宝贝”的漂亮逆袭。

数据显示,野钟乡刺梨涉及农户2200户6000余人,去年收获刺梨鲜果700余吨,产值400余万元。从“穷乡僻壤”到“绿色满仓”,野钟乡在陡峭的喀斯特山地种出了一座“绿色银行”,这是水城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体现。

目前,水城区在石漠化较为严重的荒山、荒坡地段大面积种植刺梨共种植刺梨38.84万亩,有效减轻了水旱灾害,遏制了石漠化,保护了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