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舍国家森林公园。 姚咏 摄
水城河畔樱花盛放。 孙大方 摄
国投盘江发电有限公司。 唐承余 摄
←盘州市大洞竹海。 肖本祥 摄
水城区营盘乡。 聂康 摄
黄瑶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最客观的见证者。
回望“十三五”期间,六盘水市以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要抓手,集中力量打好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保卫、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标志性战役,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基本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是迄今为止六盘水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
时间的车轮步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六盘水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的优势和条件也逐渐凸显。
六盘水市在这些有利契机下,将坚守发展、生态、安全“三条底线”,全力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足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继续高质量全面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放眼凉都大地,湿地保护率稳定达60%;森林覆盖率达到62%;2018年3月至2021年12月市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曾经连续1350天保持100%优良率……
再看我们身边:一座座荒山染绿,一条条河流变清;蓝天一年比一年多起来,城乡的公园、绿道持续增加,一个个湿地生机盎然……
绿色,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人色彩。良好生态环境,也成为了六盘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最好佐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六盘水围绕“两江”上游生态屏障打造,以做大绿色总量为目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治理,扎实推进国土绿化行动,高标准、高质量实施陡坡荒地、城镇周边、道路沿线、河湖沿岸等重点区域绿化、美化,不断提升全市生态环境承载力。
近两年来,六盘水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40.1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4.91平方公里,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62.33平方公里,恢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685.05亩。目前,湿地保有量12.26万亩,湿地保护率稳定达60%。有各类型自然保护地18个。全市森林面积达9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大力实施城市中心城区山体绿化和景观提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17%。
努力为人民谋福祉
六盘水市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污染防治,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体废物、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战役”。狠抓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以更严格的考核制度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
同时,建立特殊节日大气污染管控机制,确保中元节、春节等节日不发生污染天气。2018年3月至2021年12月市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曾经连续1350天保持100%优良率,全省唯一。
2022年,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9.45%;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和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地表水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比例95.45%,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9.2%;县城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0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5%。
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六盘水市紧扣“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这条主线,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在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该市围绕“凉都三宝”做好山地特色现代农业这篇文章。目前,全市种植刺梨面积117.56万亩,猕猴桃20.08万亩,茶园31.5万亩。同时,坚持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两高”重点项目联评联审工作方案,大力开展“两高”项目环保专项整治行动,编制《六盘水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持续推动煤矿瓦斯和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煤矿瓦斯利用率达56.5%,煤矸石利用率达85.2%以上。
不仅如此,近两年来,六盘水市年均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100万亩以上,带动31.5万农村人口参与发展增收;新增国家4A级景区2家,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4个,国家级(乙级)民宿1个,省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1个。
如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闻得到花香、听得到鸟叫、记得住乡愁,这些我们对优质生态产品和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正在通过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举措,一步步变成现实,并进一步转化为支撑六盘水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和资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