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媛
人们的旅游追求在“风景”也在“场景”,相比观景,更重视体验;我省紧盯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不断优化的旅游供给,正得到越来越多游客认可。
告别最美人间四月天,迎来鲜花盛开五月节,人们心中“不负春光与时行”的出游冲动更加澎湃。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全国多地开启“人从众”模式,贵州旅游市场也不负众望,释放出惊人能量。仅假期首日,各大热门景点就呈现爆满状态,全省60家重点监测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67.05万人次,综合收入达3.06亿元。
亮眼数据里,映照着一幕幕“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的生动场景;人山人海间,涌动着旅游市场的蓬勃活力。节假日是观察旅游市场的重要窗口期,从车站人流如织、景区客流“爆棚”的“五一”热闹里,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贵州文旅复苏的强劲态势和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强烈感受到干劲在升腾、信心更坚定。
这份信心,源于持续高涨的旅游需求。需求决定供给,这是市场经济不变的定律。今年“五一”小长假,国内旅游出游同比增长70.83%,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8.90%,旅游需求可谓大爆发。而作为旅游大省的贵州,假期首日,安顺市黄果树景区接待游客就达2.7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762.5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377.7%、44030.2%;万峰林景区接待游客5.001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251.6万元,同比增长772%、12516%……这份数据显然足够精彩。从需求侧看,随着经济的加速复苏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诗与远方”的向往将更加强烈,旅游需求持续增长是大势所趋。但对于因疫情等多重压力而刚经历了“寒冬”的旅游市场来说,“五一”小长假呈现出来的需求度,已然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倍强信心。
这份信心,也源于不断优化的旅游供给。供给反作用需求,这同样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定律。对于当下的旅游业而言,“有没有”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好不好”成为更加重要、更加紧迫的考量,这对供给端提出了新考验。今年“五一”期间,人们的出游选择不再仅集中于梵净山、黄果树、荔波小七孔等知名景区,还选择到台江感受“村BA”的激情四射,到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品尝苗乡的特色美食,到六枝特区牂牁镇兴隆村阿志河边体验亲近自然的露营乐趣……这说明,人们的旅游追求在“风景”也在“场景”,相比观景,甚至更重视体验;更说明,我省紧盯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不断优化的旅游供给,正在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认可。只要继续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在供给端持续发力,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需求,推出更多定制化旅游产品、旅游线路,精准高效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就一定能持续提高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高质量供给带来高人气旅游。
这份信心,更源于久久为功的品质追求。不得不承认,作为疫情政策优化调整后的第一个“五一”小长假,这个假期的旅游成绩单里,不能完全排除“报复性消费”的成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性,我们必须认识到,只寄希望于“报复性消费”,为了尽快“回血”而降低品质要求,是饮鸩止渴之举;久久为功,持续提升供给质量水平,才是提振旅游市场、激发旅游活力的科学有效之举。我们要继续紧盯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用好世界级资源、对标世界级标准,精深开发资源、广泛拓展客源、全面提升服务,努力提高旅游质量水平,全力提升旅游格调品位。
“五一”的热闹,为今年的旅游旺季拉开了精彩序幕。相信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好自然珍宝、文化瑰宝,发挥好世界级资源优势独特和交通等优势便利,不断增强旅游市场吸引力,一定能让贵州的美丽山水和多彩风情,在风云激荡的旅游市场中热度不减、持续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