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孙蕙
4月,落日的余晖笼罩着天柱县石洞镇摆洞村,200米长的风雨长廊绵延河边,3座风雨桥横跨河上,绿水荡漾。从村委会停车场往下望,高达15层的鼓楼静静矗立,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浮动的水面,金屑盈盈,颇有“青山如黛远村东,嫩绿长溪柳絮风”的意境。
摆洞村是侗族之乡,此地民风淳朴,因其独特的天柱阳戏、侗族北部方言歌会、四十八寨侗族服饰等民俗文化,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自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实施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制度以来,11年间,贵州省已有757个村寨列入前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居全国第一。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贵州各地基层党组织以党建引领,多措并举致力将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发展好,让传统村落留得住乡愁、创造经济价值、成为乡村治理典范,助力乡村振兴。
做足面子 提升村落“颜值”
沿河自治县新景镇白果村,青瓦木房、红墙白窗的民居错落有致,寨中石径通幽,寨前古树参天,袅袅炊烟中,浓浓的乡愁扑面而来。
“木房是土家族民居特色之一。”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廷兵非常注重对土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我们不断加强古建筑、古树保护,除了党员带头作示范,还聘请了专门的护林员、保洁员,整治村庄环境卫生,树立村民保护意识。”
2013年,白果村被列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成功申报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镇、村两级党组织共同努力下,争取资金近1000万元,围绕打造传统村落生态旅游示范景点,一体推进“古村落文化”和“乌江文化”,加快实施传统村落生态建设和土家民风建设,将白果村打造成为沿河土家生态博物馆。
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绵长的情思与乡愁,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各地基层党组织因地制宜,做好传统村落“面子”,提升颜值,让传统村落留住传统,留住记忆,让传统文化焕发活力,培育“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作为全国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六盘水水城区花戛乡天门村“两委”将文旅产业发展作为抓手,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吊脚楼进行修缮,提升村寨民族风貌,最大限度地平衡人居环境改造与古村落保护的关系。
兴仁市新龙场镇党委积极组织出版全市首部传统村落志《冬瓜林村传统村落志》,记载冬瓜林村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必经地上,何家大院、张家祠堂等富有底蕴的历史文化,以及万亩竹海、千年古树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留存史志提供依据。
按照活态传承、抢救优先、合理利用、兼顾发展等思路,各地基层党组织将“蛰伏”在深山之中的传统村落,铺展在贵州这幅山水画卷上,分外夺目。
做强底子 将风景变“前景”
进入3月以来,雷山县丹江镇乌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磊的微信朋友圈几乎每天都在更新:3月20日,乌东村迎来一批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3月24日全省乡村振兴局到村考察、3月25日乌东村迎来央视采访组……
“客人一波接一波,忙得团团转。”忙归忙,“90后”的杨磊仍然活力满满,“忙起来才好呢,这可是宣传推介乌东村的大好机会。”
在乌东村,忙碌的不只有杨磊。
“房间天天爆满,这一个月接待了300多人。”正在自家民宿打扫客房的村民潘健乐得合不拢嘴,“连5月份的房间都已经预订满了。”
能吸引各方关注、让各地游客纷沓而来,乌东有何魅力?
地处雷公山半山腰的乌东村是一个已有200余年历史的苗族传统村寨。村寨自然景观保存完好,有独具特色的苗族传统节日及歌舞、古朴典雅的吊脚楼,被誉为雷公山下的“世外桃源”苗寨,列入“中国经典村落景观”,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1年入选贵州“第三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将文化变现,让风景变前景。
乌东村依托国家级森林公园雷公山景区的优势,聚焦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品牌。通过“党建+传统村落+民宿”“党建+传统村落+旅游”等模式,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融合发展特色农业和民宿旅游业,越来越多像潘健一样的村民在村“两委”的带动下开起了民宿、农家乐,带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各地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中,因地制宜用好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并立足特色物产,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业”,进一步让当地群众在旅游业发展中得到实惠。
做优里子 以党风促乡风
行走在安顺经开区幺铺镇阿歪寨村,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干净整洁,经典老宅民宿在曲径通幽的寨子里,呈现古朴的风华。
很难想象,作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阿歪寨村这个有着浓郁藤甲文化的布依族传统村落,曾是污水横流、没有产业支撑、农村基层组织薄弱的“问题村”。
以共同缔造理念作为破题的“金钥匙”。阿歪寨村积极探索推行党政主导、要素主攻、改革主推、群众主体的“四主”模式,以党建引领抓村级治理、以文化传承抓村落保护、以村庄整治抓旅游开发,形成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共同缔造”新格局,走出一条文旅兴村、产业强村、文明润村的乡村振兴新道路。在全省传统村落示范村阶段性评估中获得评分第一的成绩。
从“问题村”到“示范村”。村民纷纷感慨,“阿歪寨村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都不为过。”
美丽,不只是一个名词、形容词,还是一个动词。让传统村落做到“内外兼修”,各地基层党组织以全省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为契机,通过村党支部引领、党员作示范、群众为治理主体,创新乡村治理模式,以党风促乡风和民风。
以415个传统村落的数量,居全国市(州、地、盟)首位的黔东南州,遴选了68个传统村落率先推广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通过村“两委”带头,以“励志超市”为抓手,建立以村民为主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保护发展机制。
刚刚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松桃苗族自治县牛郎镇岑朵村,构建网格治理体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模式,推进“村党组织+党员先锋+网格员+团员+志愿者”网格建设,让“小网格”成为乡村治理的“小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