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县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小镇搬迁户杨艳用上了自动化绣花机。吴采丽 摄
黄平县旧州镇坝区田园、村庄、产业与乡村道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美乡村新画卷。 通讯员 梁文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采丽
数字点睛
■ 2022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183.1万亩,粮食总产量1114.6万吨,比2021年增加19.8万吨,增长1.8%。
■ 截至目前,全省安置区周边有各类企业2573个、就业车间1209个,提供就业岗位11.3万个。
黔北,大娄山下百万亩竹海碧波荡漾,一颗颗肥美的冬笋正蓄势待发。“今年冬笋价格比往年上涨了不少!”赤水市宝源乡联华村竹农陈武应做好了丰收的准备,“勤快一点,这几个月能赚七八万元。”
黔东,“水果之乡”石阡县河坝镇,满山的香脆柚、柑橘压满枝头,果农们正加紧采收抢抓年货市场。今年是村民林可返乡种植改良培育精品水果的第8个年头,她种植的400余亩香脆柚、红美人已进入盛果期,“目前卖了100多万斤的香柚。”
黔西,贞丰县者相镇这艾村成片的温室大棚里,夏秋蔬菜采收结束,村民正忙着种植羊肚菌。村党支部书记罗明祥开心地算着账:“‘菌菜’轮作,一年四季都有收成,仅食用菌年产值就可达400万元。”
…………
新时代新征程,贵州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守粮食生产底线,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不断筑牢“共同富裕”根基,书写村美人和新画卷。
今天的贵州农村,产业致富有搞头,群众日子有盼头,乡村发展有劲头。
强农业!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
“干农业还是要机械化。”从传统农民变身职业新农人,松桃自治县普觉镇真旗屯社区党支部书记雷建军深有感触。“今年干旱天气影响大,好在有现代化灌溉设施,示范基地水稻亩产量最高达到770公斤,产量稳中有进。”
普觉镇是松桃的稻米产区,也是该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建设排头兵。去年该县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在普觉、乌罗等乡镇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优化高标准农田基础配套,提高农机普及率,并开展农业生产“耕、种、管、收”一条龙全程跟踪服务,有力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农业抗风险能力。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高标准农田夯“耕”基。近年来,贵州积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提升行动,提高农田质量、产出能力、抗灾减灾能力和资源利用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促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加快我省山地农业现代化。
守牢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2022年,全省预计将超额完成26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任务。同时,深入实施粮食单产提升、油料产能提升、粮油生产机械化社会化服务提升等“六大工程”,不断完善支持粮食生产的保障机制,调动主产区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建立健全粮食安全责任制。此外,深入推进现代化、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建设,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183.1万亩,粮食总产量1114.6万吨,比2021年增加19.8万吨,增长1.8%;全年粮食平均单产较2021年每亩增加4.6公斤,增长1.8%。
美农村!比“颜值”提“气质”
乡村好,好在内外兼修。
近年来,贵州各地不断加大乡村建设力度,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从道路到房屋,从庭院到厕所,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提档升级,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从“塑形”到“铸魂”,“面子里子”一手抓。
天柱县蓝田镇,一幢幢彩绘民居别具一格,一个个庭院盆栽装扮精致。在这里村村都在拼“颜值”,家家都在比风尚。
“我用积分换了一包盐和鸡精。”蓝田镇东风村保洁员杨梅江参加村集体卫生清洁活动获得了积分,在村里的乡风文明超市成功兑换到奖品,格外高兴。
东风村是黔东南州“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去年8月,东风村乡村振兴服务站、村“两委”制定《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积分制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方案,村民在爱党爱国、遵纪守法、乡村建设、人居环境、家庭美德、公益美德、移风易俗、兴业致富等方面向上向好可加分,并能兑换生活用品,大大提升了群众参与乡村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贵州全面启动实施乡村振兴“五大行动”以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产业、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风文明、加强乡村治理,成效不断显现。
此外,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大力整治农村房屋乱建、垃圾乱倒、畜禽乱跑等“八乱”,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目前已完成新(改)建农户厕所21.9万户,30户以上自然村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超过60%。
乡村美,人气旺。贵州聚力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一个个生态型、产业型、传统村落型、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型等特色小寨构建起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景。
富农民!筑牢“共同富裕”根基
2022年年初,“95后”杨艳花10多万元买了一台自动绣花机,大大提升了她的苗绣工作坊的效率。
杨艳本是晴隆县三宝乡村民,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住到晴隆县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小镇。搬新家,换新业。在社区帮助下,杨艳和婆婆开了一间苗绣作坊。丈夫也不再外出务工,在社区运营的一家汽车维修店找到了新工作。一年辛苦下来,一家挣到了几十万元的毛收入,让杨艳看到了希望,干劲越来越足。
为保障搬迁安置群众就业,三宝街道通过三宝产业园区、创业就业孵化园、劳务输出引导、产业项目建设、公益岗位扶持等多元渠道吸纳、拓展、引导就业,不断巩固提高有劳动力家庭就业率。
贵州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数最多的省份,“十三五”期间完成搬迁192万人。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贵州深入推进稳岗就业、后续产业、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区治理“五个提升计划”,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截至目前,全省安置区周边有各类企业2573个、就业车间1209个,提供就业岗位11.3万个。全省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已就业41.35万户94.31万人,就业率94%,实现了1户1人以上稳定就业。
刚刚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要切实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好,千方百计拓宽脱贫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大力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全力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不断夯实筑牢群众“共同富裕”根基,扎实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