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68

贵阳贵安 奋力推进乡村振兴良好开局 2022年10月16日

息烽县永靖镇坪上村农房风貌整治。

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农房风貌整治。

文合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在开展机械化插秧。

贵阳贵安高标准农田建设快速推进。图为乌当区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项目。

■ 王文忠

黔中大地,白墙灰瓦的民居在青山绿水中星星点点,一条条硬化路通往每家每户,显得格外耀眼;一片片果园、一座座蔬菜大棚和家庭养殖场,为村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稳定收益;村庄里,旱厕不见了、垃圾集中了、环境变美了……农村“五治”取得巨大成效。

2021年以来,贵阳贵安稳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强省会”为抓手,“六抓”为着力点,狠抓产业振兴、经营主体、土地经营、资金整合、美丽乡村、基层组织,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切入点,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核心,紧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施农村“五治”。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不断促进农业更加高质高效、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农民更加富裕富足。

■ 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贵阳贵安围绕“六抓”“五治”,突出“稳粮、保供、优种、活市、联工”,构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和乡村旅游“4+1”产业布局等工作重点,乡村产业实现新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呈现出产业规模化发展不断加强、农产品加工转化发展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快速提升、“五子登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等亮点。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不断提升。贵阳贵安因地制宜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创新推广土地所有权固定分红、土地承包权保底分红、土地经营权阶梯分红、农户务工劳务分红、产业发展帮扶分红、反租倒包经营分红的“六股分红”模式,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达到901个。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355家,培育家庭农场2699家,特色产业不断加强。贵阳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修文猕猴桃、开阳枇杷、息烽红岩葡萄、南明永乐桃子等特色产业。修文猕猴桃达到16.7万亩,成为全省猕猴桃种植大县,产品远销国外。

品牌优势逐渐凸显。通过农技人员“揭榜挂帅”和蹲点服务等方式,指导各示范试点村不断提高种植养殖业生产发展和加工标准化水平,深化品牌化发展战略,扩大农产品市场综合竞争力,着力构建“一村一品”发展格局。成功打造了“花小莓”区域品牌,并荣登“2022年度受市场欢迎草莓区域公用品牌榜”。

农旅融合快速提升。按照“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温泉”的农旅融合发展思路,不断创新都市农业发展。以乌当区醉美偏坡等乡村资源为重点,不断推进美丽休闲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共创建乌当偏坡村、花溪龙井村、修文大木村“中国休闲美丽乡村”3个。

目前,贵州贵安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3.88万亩,粮食生产获丰收;建成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5万亩;完成果、药、茶种植8.46万亩,经济作物占种植业比重达80%以上;农机总动力达207.94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9.65%;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稳定有序,在全国大中城市“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中蝉联优秀;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7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左右。以菜篮子、果盘子、茶园子、药坝子、奶瓶子主导产业,建设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51个、坝区145个,累计完成低效作物调减93.61万亩,调增以果药茶为主的经济作物78.87万亩,经济作物占种植业比重达80%以上。

■ 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贵阳市农业农村局按照“打造怎样的队伍”“怎么打造队伍”和“如何用好队伍”的工作举措,持续抓牢抓实政治建设、干部建设、制度建设,着力锻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铁军。

聚焦“打造怎样的队伍”,抓牢政治建设。贵阳市农业农村局要求干部职工围绕业务工作,深入基层一线,把工作落在实处。在工作中多走访农户和经营主体,倾听群众所需所盼,切实帮助农村基层、农民群众、农业经营主体破难解困,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和动力。全局干部职工在推进项目建设、落实资金到位、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中严格按照时间任务表抓进度、抓落实;在春耕生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及与农民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等工作力求办好、办实、办快;用调度经济指标的方法来调度农业重点工作、重大项目,推动中央、省、市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聚焦“怎么打造队伍”,抓实干部建设。一方面拓宽招引渠道,通过公开招录(招聘)、选调遴选等方式招引人才。与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合作实施乡村振兴智库服务项目,建立人才派驻机制。另一方面优化队伍结构,采取调离岗位、改任非领导职务等方式,推动年龄较大干部有序退出、年轻干部源源不断补充。同时提拔一批高学历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目前,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中层干部35名,占全局中层干部总人数的42%,具有高级职称的市管专家18人。同时,依托省农科院、省农职院、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等资源,开展技术人才、实用人才、管理人才三类人才培训,全面提升“三农”人才队伍能力素养。

聚焦“如何用好队伍”,抓好制度建设。贵阳市农业农村局在系统内探索实施“战区制”,划分综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移民、农村经济、乡村振兴、农业执法、种植业、养殖业、农村“五治”八大战区,着力构建职责更清晰、队伍更专业工作体系。通过开展“党旗在春耕一线飘扬”党建品牌创建,选派一批党员干部分赴基层一线助力春耕备耕。聚焦农业生产,选派市、县、乡三级农业农村系统农技人员下沉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并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此外,充分用好职务职级并行、干部交流、互派挂职等机制,锻炼队伍;建立与工作业绩挂钩、激发人才活力的考核评价机制等,为“三农”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保障。

■ 文化培育焕发新活力

贵阳贵安用活农家书屋、开设田间课堂和传承民族文化,持续丰富和提升农民精神文化。

打造农家书屋作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抓手,引导村民利用农闲和节假日借阅学习,做到农民群众在哪里,阅读服务就在哪里,让农家书屋充满乡土温度,成为丰富农民精神的“大粮仓”。

针对难以解决的农业耕种、机械使用等专业问题,下派农技人员开设“田间课堂”,为群众“上门送技术”,既增长经验又服务群众。

鼓励少数民族同胞兴办合作社,传承弘扬民族手工艺,实施非遗文化人才“传承工程”,发掘和培养民间非遗文化能人,大力发展蜡染、刺绣等产业,打造“旅游+非遗文化”的文旅产业链,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三线文化、传统文化,将文化资源结合田园风光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价值的特色旅游产业。将民族文化、书院文化、手工文化、农耕文化、田园文化等特色文化艺术与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涉农项目结合起来,把文创设计融入到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美丽庭院等建设全过程。形成了索桥村、羊昌黄连红军村、新光里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及传统工艺工坊等一批具有历史和文化气息的旅游项目,打造了偏坡“六月六”、新堡布依“三月三”等文化节靓丽名片。

加快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建立行政村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制度,整治移风易俗突出问题,有效遏制农村陈规陋习。逐步推开“三感村寨”创建,农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 乡村生态展现新气象

贵阳贵安以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生产活动绿色发展为抓手,大力实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水肥一体化和保护性耕作;开展休耕试点建设,积极探索用养结合新模式,保护和提升耕地地力;推进石漠化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

实施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行动。持续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清洁、节水、循环畜牧业;减少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推广使用高效低度农药;增设污染处理设施,大力推广畜禽粪便厌氧发酵无害化处理和商品肥有机生产等成熟技术。

实施农业绿色生产行动。以农业品牌认证为抓手,推进农产品标准生产。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管理,推进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追溯体系建设。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持续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推行水产健康养殖,严格控制河流湖库投饵网箱养殖。探索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模式,建设健康稳定的田园生态系统。

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巩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成果。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开展农村宜居水环境治理工程。以山体为重点实施破损山体、废弃迹地、工程迹地生态修复。实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与保护工程。

实施农村“五治”。大力“治房”,启动659个村庄规划编制,启动农房风貌整治9158户,启动10个农村闲置宅基地住宅盘活利用示范点。大力“治水”,开工农村供水保障工程15个,总体形象进度为81.3%;大力“治垃圾”,贵阳贵安30户以上自然村寨基本实现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全覆盖;67个乡镇转运站收集间已完成54个,881个示范村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收集点已完成838个。大力“治厕”,已开工建设77059户,开工率96.5%,完工率83.3%。大力“治风”,聚焦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三个重点”,全面落实“两书一约一会”,24.1万名党员干部100%签订承诺书,64.6万名干部职工和村(居)民主动签订承诺书。

■ 组织建设得到新提升

贵阳贵安坚持抓根本、抓标准、抓统筹,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聚焦“两个维护”统领融合、制度机制保障融合、中心工作深化融合、目标考核强化融合“四个融合”,从农业生产和重点产业站(办、中心)抽调106名以党员为主体的农技干部,组建8个工作组下沉到各地驻点,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服务,指导农业农村安全生产,有力有效推动党建工作和“强三农”各项任务要求落实落地,党建和“三农”业务实现双促进双提升。

强化“三类组织”,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基础。一是强化政治组织。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配合市委组织部做好村级换届,选优配强村干部。推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落实。二是强化经济组织。认真做好村集体经济清产核资,现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984个,农村集体资产132亿元,已完成80%的成员登记工作。三是强化社会组织。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民夜校等载体,抓好农村人才培训,累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6万余人。

深入实施党建示范带建设,以配强“一个支书”、建好“一支队伍”、打造“一个中心”、健全“一个机制”、找准“一条路子”的“五个一”行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制定《贵阳贵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明确职责任务和年度目标,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同时,探索财政资金扶持、发放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证、创新“股份分红+善治积分”收益分配等模式。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打造“红色大木”;息烽县石硐镇大洪村以“六权共享”打造“一村一品”示范等一批示范点。

(本版文图由贵阳市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