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县大韭菜坪风能发电。
小官山光伏电站。
么站光伏电站。
俯瞰洪家渡。
■ 王亚玲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从标志着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西电东送”工程洪家渡水电站开工,到毕节市赫章县韭菜坪风电场、威宁自治县平箐光伏发电站分别成为贵州省第一个投产风电项目和光伏发电项目,再到世界上开工建设的机组参数最高、单机容量最大、能耗水平最优的燃用无烟煤发电项目威赫电厂,毕节市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在做优做大做强传统煤电的同时,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以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
从火电装机规模、年发电量排全省第一,再到如今的新能源装机规模、年发电量排全省第一,毕节能源实现了由单一煤电到多能互补的华丽蝶变。
■ 煤电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毕节市煤电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煤电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煤炭产能结构不断优化,煤矿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煤矿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电力产业实现多元发展,煤层气开发利用实现新突破。
煤炭产能结构更加优化。自2018年以来,毕节市累计关闭煤矿83处,淘汰落后产能每年1608万吨,技改建成煤矿67处,新增优质产能每年2955万吨。正常生产建设煤矿平均单井规模从2018年的每年39.7万吨提升至每年52.1万吨,单井规模每年增加了12.4万吨,正常生产建设煤矿产能从2018年的每年5935万吨提升到现在的每年8387万吨。煤炭产量也在逐年稳定增长,2021年,毕节市煤炭产量达4887万吨。
电力供应能力充足。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发电量分别为446.76亿千瓦时、479.2亿千瓦时、442.68亿千瓦时、514.2亿千瓦时,均排全省第一,为我省电力保供做出了积极贡献。2018年,毕节市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能源运行新机制的工作要求,全力抓实电煤保供工作,切实满足发电厂的发电用煤需求。近几年来,供煤量均排全省第一。
煤矿装备水平大幅提升。毕节市大力实施煤矿机械化智能化改造,截至目前,已建成26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实现了“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目标。全市正常生产煤矿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辅助系统智能化覆盖率达100%,采煤机械化率和辅助系统智能化率分别比2017年提升了44、100个百分点。
煤层气开发利用实现新突破。印发了《毕节市煤层气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年)》,推动以织金为重点建产区,以金沙、大方、黔西等为重点勘查区,以纳雍、赫章等为后备勘查区,滚动开发煤层气。全市煤层气资源量1.11万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二,已提交煤层气探明储量108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一。目前,全市完成煤层气抽采井103口,2022年1月至9月,全市煤层气产量1712万立方米。
目前,威赫电厂、织金煤炭储配基地、500千伏奢鸭线、文家坝二矿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
随着煤矿有效产能的不断提升,煤电产业结构不断丰富,煤电经济在毕节市工业经济中的体量不断增大。2021年,毕节市能源产业产值达516.3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7.57%;能源项目完成投资21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投资的57.6%。
■ “风光”成为新名片
近年来,毕节市新能源行业在以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慢到快的跨越式发展。
2011年4月投产运营的毕节市赫章县韭菜坪风电场(装机8.4万千瓦)、2015年5月投产运营的威宁自治县平箐光伏发电站(装机3万千瓦),是贵州省第一个投产的风电项目和光伏发电项目。
2021年底,威宁自治县成为全省新能源第一县。如今,更是全省最大的新能源发电基地,建成新能源装机340.94万千瓦,其中风电125.64万千瓦,光伏215.3万千瓦。新能源已在威宁自治县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正朝着规模化、基地化方向发展。
目前,毕节市新能源装机规模已由2016年的140万千瓦增加到2021年的462万千瓦,年均增加53.66万千瓦,装机规模占比由2016年的12.2%增加到了2021年的30.1%,提升17.9个百分点。新能源发电量也由2016年的22.13亿千瓦时增加到2021年的62.67亿千瓦时,年均增加6.75亿千瓦时,新能源发电量占比由2016年的5.8%增加到2021年的12.2%,提升了6.4个百分点。今年1月至8月,毕节新能源发电5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22.75%。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毕节新能源累计发电量达228.4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近91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0万吨,生态环保效益显著。2022年1月至8月,新能源发电53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近2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5.5万吨。
在推进实现“双碳”目标新形势下,光伏新能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毕节市积极探索农业种养殖方式、利益联结模式等,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建成了威宁夏家坪子大棚光伏项目。同时,充分利用地理特色,将新能源项目与旅游结合,成功打造出赫章韭菜坪风电场科技景观与自然景色相结合的特色旅游区。此外,大力发展光伏板下经济,在光伏板下种植食用菌、蔬菜、马铃薯、中药材、荞麦等经济作物,有效利用光伏区面积达1.14万亩,年产值5000余万元,带动就业500余人。
偏远山区新能源项目的建成投产,有力推动了毕节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其中,风电场的建设由于要保障设备运输,需要“修路先行”,因此项目施工既解决了部分偏远村、组的交通问题,也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就业机会。
■ 推动能源结构转变
大潮涌起,风正帆悬。
毕节市依托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富集优势,明确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配套设施、产业链条等内容,编制了《毕节市“十四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围绕“火风光水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配置资源,逐步由单个项目向多能互补转变、向源网荷储一体化转变、向规模化基地化转变。
到“十四五”末,毕节市将力争矿井产能达到每年1亿吨,煤炭产量达到每年8000万吨;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3500万千瓦以上,发电量达900亿千瓦时,“西电东送”电量200亿千瓦时以上;全市煤层气产能达4亿立方米、产量2亿立方米;全市能源行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下一步,毕节将推进煤炭与新能源优化组合,全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着力推进传统能源转型升级,抓住“十四五”这个关键窗口时期,把握好转型升级节奏。继续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加大煤矿建设和升级改造力度,建成一批高质量智能煤矿,释放优质产能。坚决淘汰低效率、高排放的煤电机组,大力实施现役煤电机组综合节能、超低排放、供热系统和智能化改造。加快建设一批超超临界低热值煤电机组,进一步调整煤电结构,降低排放和能耗水平,推进煤电行业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还将加大煤层气(瓦斯)抽采利用,推进地面“三区联动”瓦斯治理示范项目建设,建设一批大功率机组煤层气(瓦斯)发电厂,并对小功率机组实施改造升级,推广煤层气(瓦斯)液化气化应用技术,提高煤层气(瓦斯)综合利用率。
进一步调查摸清辖区内风力、太阳能资源,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大力推进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提高清洁高效电力的装机容量占比。采用林业科技手段,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地、矿区复垦地等边际性土地,发展能源林,并将能源林资源与农林业废弃物、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等进行能源化利用,形成“能源林种植——能源利用——能源产品盈利——为能源林种植提供资金——能源林种植”的良性产业链,为用户提供质优价廉的新能源。
毕节将依托丰富的地热能资源,利用城市新建区域、老旧城区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因地制宜推进“地热+”规模化供暖(制冷),建设区域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同时,大力推广应用煤炭绿色开采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应用N00、110工法和充填开采等先进技术及工艺。在资源清洁利用方面,加快高瓦斯、突出矿井瓦斯利用设施和煤矸石分质分类综合利用产业链建设,将煤炭伴生资源“变废为宝”,最大限度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截至目前,毕节市共有85处煤矿建设瓦斯发电站,总装机规模达到32.58万千瓦。“十三五”期间累计利用瓦斯发电28亿千瓦时,实现产值9.8亿元;累计利用煤矸石1640万吨,主要用于参配发电、工业广场回填、地面塌陷区充填、铺路及建筑材料生产等。在推进现役煤电机组节能改造、超低排放改造,以及降低煤耗标准方面,毕节将督促电力企业逐步启动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和节能改造,鼓励有条件的燃煤电厂开展供热改造,进一步提高煤电机组效率及效益。
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目前毕节市已建成充电桩2399个,涵盖工业园区、旅游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油站等,为倡导绿色出行,普及新能源汽车奠定了基础。在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中,将加大500千伏奢鸭线、威赫电厂送出通道等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抽水蓄能电站,探索氢储能等项目示范建设,解决电力调峰和送出通道紧张问题。
此外,在加强电力系统调峰能力建设中,毕节会合理有序用能,供需两侧协同发力,落实煤炭库存管理制度,保障电煤供应。并构建5G+智慧能源系统,通过5G+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向用户提供高效能源服务系统,打造综合能源服务开放共享的生态圈。通过创新技术,广泛应用智能电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今后,毕节市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政策机遇,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做优做强做大毕节能源产业,努力把毕节打造成为全省最重要的综合性能源战略基地。
(本版图片由毕节市能源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