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水城相融。 张金荣 摄
碧江区天生桥水库鸳鸯戏水。 张金荣 摄
思南县城堤坝既有防洪功能,又是观光景点。 陈建新 摄
铜仁湖库风光。 铜仁市水务局供图
思南过水湾水库。 铜仁水务局供图
德江县潮砥境内,江上不时有小舟驶过,给宁静的山村平添画意。 崔杰 摄
■ 张诗 刘颖
从人背马驮取水到实现“饮水不愁”,从农业用水“靠天吃饭”到灌溉渠系四通八达。一项项兴水利民务实举措,一次次水利保障攻坚行动,一根根水管铺设搭建,一股股清泉进村入户……
铜仁始终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精准聚焦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推动乡村振兴、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积极探索治水兴水新举措,加快补齐水利工程短板,统筹推进供水保障、防洪减灾、生活污水处理、河湖健康保障、涉水事务监管体系建设、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不断推动全市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各项水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累计完成水利水务投资249.95亿元,为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水利基础。
■ 建好“水缸”惠民生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铜仁市,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境内有大小河流459条,多年平均径流量总量为125.21亿立方米,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水资源量相对较为丰富,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9%,且时空分布不均,是典型的工程性缺水地区。
“十日无雨就旱、五日下雨就涝”,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因而受到制约,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如何加快扭转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必须加大水利投资力度,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建设,补齐短板,破解民生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续建和新开工建设水库63座(其中,中型水库16座、小型水库47座),工程总投资167.90亿元。63座水库中已完成竣工验收11座,完成蓄水验收26座,新增蓄水库容2.75亿立方米,新增年供水能力4.40亿立方米。
目前,全市除万山、江口、思南等区县只有1座中型水库外,其余区县均有2座以上中型水库,全市水利工程供水保障能力大幅度提升,工程性缺水短板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兴水利,除水患,解民忧,纾民困。水源有保障,引水入农家。补齐农村饮水安全段短板,让广大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也是铜仁市的工作重点。
“自从每家都通了自来水,我们再也不用挑水,用水方便还不用担心没水用了。”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村民李美芬笑着说。
“青杠坝,田大丘,三年两不收。有女不嫁青杠坝,红苕拌饭酸菜下。”曾经的青杠坝村,受喀斯特地貌、自然条件等制约,导致群众出行困难、吃水困难,村内农作物单一。直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改变了青杠坝饭也吃不饱的困境,村民们不仅吃上自来水,还通过多次产业转型,大力发展大蒜、西瓜、辣椒等产业,成功摘掉贫困帽,成为小康村。
全市水务行业紧紧围绕脱贫攻坚“饮水不愁”目标,累计建成农村饮水工程7326处,农村供水覆盖受益人口达380余万人,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4%、供水保障率达95%,实现了现行脱贫标准下农村“饮水不愁”目标;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常态化抓好饮水安全状况预警监测和饮水保障“回头看”全面排查,长效化抓饮水安全运行管护,重点关注“供水易反复区、边远山区、高海拔地区、水资源短缺地区、水源污染风险地区以及旱涝灾害损毁工程地区6类地区和水源不稳定、工程规模小、供水区域分散、长期通水不正常4类工程”,按月调度。
民生水利全面开花。党的十八大以来,铜仁市新建及改造城市(县城)供水工程15个,新建及改造供水管网470公里,全市新增城市(县城)供水能力23万立方米每天,城市(县城)供水能力达到55.8万立方米每天。大力推动市政污水管网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生活污水收集率、COD浓度明显提高。
累计实施中小河流治理78处,综合治理河道344.56公里,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40座、重点山洪沟治理16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14处(水库),全市水利工程防洪减灾能力得到提升,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铜东、乌中两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全面完成,中央和省级共投入资金2.93亿元,新增、改造和恢复灌溉面积38.98万亩。铜仁市37个中型灌区中已实施玉屏舞阳、印江栗子园等8个灌区,中央和省级投入资金2.37亿元,新增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23.5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万亩,排涝保护耕地面积0.45万亩。
■ 深化改革除顽疾
党的十八大以来,铜仁市创新工作思路,持续深化改革,切实解决水利行业“建、管、养、用”之痛点问题。
通过系列举措持续深化改革,全面完成了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将全市10034处小型水利工程全部明晰产权并颁发产权证。产权人通过自建自管、委托管理、承包租赁等模式落实管护责任,结合各工程实际制定管护制度,并积极争取市县两级财政落实工程管护经费。全面落实了工程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经费,建立小水电生态流量泄放责任公示牌,市级每季度、县级每月对辖区内所有小水电站开展一次监督检查并进行通报,组织开展生态流量复核、生态流量泄放及监控设备专项检查,通过监管平台实时监控泄放情况,实现生态流量“线上线下”全方位监管,建立监测平台预警处理台账,有效提高了全市生态流量泄放合格率和数据完整。
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全面完成,河流生态流量和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思南县成功探索了“大水管网”模式,真正让“以水养水”成为可能,树立了铜仁“样板”。
为破解农村供水管护难题,2016年8月,思南县水务局在全省率先实施“骨干水网”工程,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思路,规划实施“十库、八厂、七支线、两联接”,以骨干水源工程为稳定水源,采取引提水、长距离管网输水等方式跨区域调配水,构建覆盖全县28个乡镇526个村的“大水网”。目前,思南县一期、二期水网已建成并试运行,三期水网建设正有序推进。
为确保工程能长期有效运行,思南县提出了“改革所有权、搞活经营权、落实管理权、扩大参与权”的治水思路,基本形成了“公司+用水户协会+用水户”相结合的“以水养水”分级管理模式,并采用“433”管理原则,即收取水费总额的40%作为管道设备更换维修等,30%作为协会管理人员工资,30%作为专项基金。
铜仁还进一步强化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2021年全市用水总量7.78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为53立方米/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55立方米/万元,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83,有效实现了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目标控制。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大兴水利枢纽、鱼粮水库工程、栗子园水库工程、大水溪水库工程等4座水库获首届贵州省水利工程优质(甲秀)奖,数量占全省总数45%。
■ 水清岸绿映生态
“四面青山楼外楼,新妆巧扮最风流;多情最是锦江水,依依一步一回头。”这是文人墨客对锦江河的描述。
“锦江河穿城而过,将铜仁城区分为了十多个半岛,沿岸居民企业多。未设河长以前,河水不仅水脏,水质不达标,而且白色垃圾多,夏天更是臭气熏天。有河湖长治理后,河水变清,臭味也没了,加上河道景观步道的打造,沿河两岸已经成为大家每天休闲散步的场所了。”说起锦江河的变化,铜仁碧江区居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目标,铜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
铜仁市设立了市县乡三级河湖长制办公室,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分级分段设置了3782名河湖长。编制了“一河一策”,建立了“一河一档”,完成了445条河流管理范围划定,完成了121条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全市各级河湖长充分发挥好“统筹、协调、分办、督办”作用,切实促进河湖长履职尽责,大力开展了河道采砂、清水清岸、水库垃圾围坝、河湖“清四乱”等专项行动,河湖突出问题得到了整治,河湖面貌显著改善,河湖长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连续4年在省级河湖长制考核中获优秀等次,市河湖长制办公室获评“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先进集体”。
铜仁以乌江、锦江、石阡河、印江河、松桃河、六池河干流等设市级河湖长的河湖为主线,加强重点河湖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采取包括挤占河湖生态空间腾退、生态友好型水能开发与河道治理、生态调度、河湖清淤疏浚、河湖滨岸带封育修复、水生环境重建、湿地还原、生态补水、生物水质净化等措施,维护河湖生态健康。
在全面河湖长制工作中,铜仁各地还积极创新举措。
松桃自治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民心党建+河长制”。
梵净山脚的江口县,建立“垃圾兑换超市”,农村垃圾有了新去处,再也“不入河、不裸露、不污染”。而且通过“垃圾兑换积分、积分兑换商品”的形式,既提升了群众绿色文明理念,也能让人人都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共同守护碧水清流,深入践行绿色发展。
…………
“自从整治了这条河上面的垃圾,水变得干净清亮,加上两边种上树,看起来更好看,我们饭后也有了乘凉的好去处。”松桃自治县太平营街道下堡社区罗德银看着经过一系列整治工作,恢复了“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不禁感叹。
“我们这边河面垃圾没有了,水也变得更清澈了。尤其是夏天,来梵净山游玩的旅客,很喜欢到河边去戏水、去拍照,甚至有的游客就是为水而来,连带着来我们这吃农家饭的人也多了起来。好水好风景好环境最能留人了。”江口县太平镇梵净山村村民葛文权说。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树有根,故其生不穷。自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以来,铜仁市坚持河湖长管河、源头护河的原则,持续在宣传引导、巡查督查、整改治理上出实招、下功夫,让铜仁的山更青、水更绿,切实让“河长制”变为“河长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铜仁市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制定与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生态治理措施体系,实施重大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扩大优质水生态产品供给,努力营造良好水环境、水生态。
铜仁市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坚持重点治理带动多部门协作,社会参与,老百姓得实惠的思路,持续加强水土保持及石漠化治理力度,全社会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30平方公里,水利部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6.25平方公里;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工程114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6.04万吨/日,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5.04万吨/日,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已达85%以上。
天蓝水清,岸绿景美,潺潺流水皆是美景,一幅人水和谐秀美的铜仁山水画卷正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