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山色秀乌蒙。 杨德高 摄
盘州西得泥水库。 杨德高 摄
乌蒙大草原风光。 杨良强 摄
六枝特区牛场乡黔中枢纽库区。 胡吉斌 摄
水土保持护生态。 杨德高 摄
六盘水西铺生态河流。 吕文春 摄
■ 粟超 杜伟
巍巍乌蒙,大美凉都。
位于乌蒙山区的六盘水市,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境内河流除几条干流外,多属雨源性河流,源匮流短,枯水季节常出现断流。
长期以来,六盘水水利发展“四低两突出”问题严重:人均水资源量低、人均库容低、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低、城乡供水保证率低,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突出、旱涝灾害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市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柱、公共财政投入的重要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强化目标管理,狠抓责任落实,奋力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水利固定资产投资、民生水利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和水资源管理,共完成水利投资495.76亿元,顺利推进各项工作,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突出问题,全面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水保障。
■ 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
巍巍乌蒙,山连山、山外山。喀斯特的地貌,造就六盘水市有水难留的现实困境,属典型的工程性缺水。
工程性缺水,就用建工程的方式解决。
2021年,位于六枝特区郎岱镇头塘村境内的头塘水库通过下闸蓄水阶段验收。项目总投资7.10亿元,属中型水库,坝顶高程1305.6米,建基面高程1233.4米,最大坝高72.2米,总库容1264万立方米,年供水量1526万立方米。工程建成后,可解决郎岱镇9.557万人、3.75万头牲畜饮水问题及产业园区7450亩灌溉用水需求。
同年,出水洞、朱昌河两座中型水库达到下闸蓄水条件,通过蓄水阶段验收。两座中型水库均为全省重点水源工程项目,主体工程均已全面完工,完成了蓄水安全鉴定工作。出水洞水库工程供水区域为竹海、大山、民主、新民、保田等地,工程总投资为17.12亿元,总库容6884.2万立方米,年供水量8772万立方米。朱昌河水库供水区域为双凤、刘官、英武等地,工程总投资11.3亿元,总库容4420万立方米,年平均供水量5256万立方米。
在盘州市,白河沟、鱼洞坝、卡河、出水洞等12座中小型水库的相继建成,总库容1.41亿立方米,年供水量1.69亿立方米,弥补了该市蓄水补短板,确保城区、工业园区、小城镇、农村用水需求。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市水利系统前赴后继,用苦干实干的拼搏换取人民群众的满意笑容,全市工程性缺水问题不断得到解决,水利建设出现骄人业绩,加大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力度,续建、新建一批水源工程,实施“三位一体”规划、“三大会战”、水源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181”工程。实施建设水库54座,其中中型13座、小型41座;建成水库31座,其中中型7座、小型24座,全市总库容和总设计供水能力分别达到9.28亿立方米和9.68亿立方米。
“骨干水源工程建设解决了市中心城区、六枝特区中心城区、盘州市中心城区供水问题,大大提高全市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和旅游景区供水保证率,有力助推全市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等,工程性缺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六盘水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为有效发挥投融资平台聚集资金、加速发展的积极作用,六盘水市结合水务体制改革工作,促进全市重点水利和民生项目加速发展、加快建设,四个(市、特区、区)水务部门在政府的支持下,分别成立了水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为拉动水利投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融资成绩优异;积极优化政策,鼓励和吸引民营资本参与建设水利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六盘水市水利建设步伐。2014年,该市人民政府组建市水利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负责推动落实公共水利投入政策、水利金融支持政策,作为水利建设资金的融资平台,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建设。
■ 加速民生水利事业发展
“山下滚滚流,山上贵如油。”是过去六盘水群众喝水难的现实缩影。如今,打开水龙头,就有干净透亮的清泉流出来,是盘州市普古乡村民孔德才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以前我们每天的第一件事是到河边挑水,一般早上五点过就去了,因为那时候的水要干净一些,一个来回要40多分钟,累死累活挑回来的水还不够用,十天半月才洗一回衣服。现在自来水进了家门,不用再去挑水,我们也有更多的精力去发展产业,衣服随时都是干干净净的,人都精神多了。”孔德才说。
水是生命之源,农村安全饮水事关民生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市累计投入农村饮水安全资金19.36亿元,新建、改扩建水厂93座,新建、维修水池3163个,新建泵站476座、水窖1267个,铺设输水管道19479.46千米,完成908个水窖水质提升设备安装,共解决155.3914万农村人口供水问题,农村供水人口全部达到“饮水不愁”标准。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农村群众的生活条件和健康状况,增强了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了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促进了乡镇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的和谐稳定。”六盘水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六盘水市现有政府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543处,覆盖农村供水人口293万余人,其中城市管网延伸工程24处,覆盖人口14.29万人;千吨万人以上工程23处,覆盖人口62.6万人;百吨千人以上工程538处,覆盖人口135.73万人;百吨千人以下集中式供水工程1958处,覆盖人口71.66万人,自来水普及率达92.4%。
农村安全饮水得到解决,六盘水市又瞄准了生态渔业,围绕“以水养鱼,以鱼净水”发展思路,依托现有水库优质冷水资源,坚持人放天养,大力发展湖库生态渔业、特色渔业以及设施渔业综合种养,稳步推进生态渔业发展。
自2018年实施生态渔业以来,六盘水市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养殖面积、产鱼量、产值迅速提升,在黔中水利枢纽平寨库区和北盘江光照库区打造了万亩以上湖库生态渔业示范基地;建成六枝特区9条池塘内循环养殖槽、建成六枝特区强农公司冷流水养殖基地,在双桥水库实施生态渔业发展项目全面落地,项目概算总投资1.42亿元,占地178.23亩。
目前,六盘水市以“企业+农民”“企业+合作社”“政府平台公司+外资企业”等组织方式,培育规模养殖场53家、湖库生态渔业公司7家,其中有2家为省级龙头企业。建成六盘水市水产品二级批发市场,“凉都鱼”品牌得到认证,仅2021年完成生态渔业养殖面积4.69万亩、产鱼2280吨、产值5761万元。
■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在盘州市小黄泥河,贵州粤黔电力有限公司积极落实企业河湖长制要求,对划定的责任河段组织开展河湖保洁;在六枝特区六枝河,河湖保洁人员正在开展河道杂草、垃圾清理……
“现在垃圾少了,河里的水变清了,到河畔散步的人变多了。”水城区万全河畔居民说。
近年来,六盘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响一场场碧水保卫战,让涓涓清水惠泽人民、绵延后世。
水生态文明稳步推进。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以取水许可、定额管理、计划用水等为抓手,不断推进节约用水工作。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水资源强监管创新试点县建设,实施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建成一批节水型公共机构、学校、企业,积极开展农业节水,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995万亩。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同步推进,集中实施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生态脆弱区域以及贫困地区等分别实施了坡耕地综合治理、农发水土保持项目、革命老区项目、小流域治理项目等四大类治理工程,完成综合治理任务2308.07平方公里。
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方面,全市河湖长制工作实现“五个一”覆盖,即一套方案、一套规划、一套制度、一套河湖名录、一套河湖长名单,全市307条河流实现河湖长制管理全覆盖,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体系,1678名河湖长上岗履职。大力开展市中心城区水城河黑臭水体整治,通过防洪、治污、截污、清淤、生态补水及生态修复、景观打造等,加大城市水生态治理和水景观建设,将“三池三湖”打造成六盘水“城市名片”。并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坚持开发与保护,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不断拓展绿色发展路径和农民增收途径,促进水生态环境“接二连三”,打造一批因水而兴的旅游风景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得到充分实践。
多年来,六盘水部分河道防洪能力弱、防洪标准低,一到汛期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时常受到威胁,枯水期部分地区存在局部干旱。近年来,为了提高全市水利防洪抗旱能力,保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投入资金3708.14万元,实施了盘州市旧营乡孙家桥重点山洪沟治理工程等5个山洪沟治理项目,治理河长13.655km,保护人口20253人、保护农田(耕地)11571亩。整合气象、水文部门484个雨量、水位监测站点,接入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根据系统监测数据和会商研判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做好水工程运行和群众转移等强降雨防范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已发布预警信息77.05万条。
同时,加大防汛抗旱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加强防汛抗旱组织机构能力建设和防汛抗旱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抗洪抢险应急队伍和防汛抗旱物资储备进一步加强,大大降低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防洪抗旱减灾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初步建立覆盖山洪灾害防治区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有效解决了山洪灾害防御中的突出问题。
强化小水电监管,保障生态流量泄放。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有效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六盘水始终坚持优先保障生态流量泄放的原则,加强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的监管工作。按照农村小水电站“一站一策”工作方案,全市64座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设施、视频监控设施已全部投入使用,且已全部接入“贵州农村水电应用监管服务平台”。各市(特区、区)及电站积极落实水电站“双主体”责任人及责任,妥善有效解决因水电站引水发电导致的河道干枯、减水、脱水或断流的问题,努力打造绿水长流的六盘水。
未来,水利事业依然任重道远,六盘水市水利系统将信心百倍,激情满怀,紧扣时代主旋律,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作风,奋力在新时代中谱写水利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