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冈县天桥镇河闪渡乌江流域。 马志军 摄
绥阳县后水河水库下游人文景观。 杨舰 摄
凤冈县何坝街道办事处翠湖湿地公园。 马志军 摄
遵义浒洋水库。 朱小松 摄
湄潭县七彩部落。 杨良强 摄
■ 陶铸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管是乌江的清澈,或是赤水河的透明,还是芙蓉江的湛蓝……遵义,最美最绿是家乡水。
遵义市不断推进水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水安全保障、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保护、涉水事务管理等取得显著成效。
■ 建设水利工程 保障供水安全
2021年,遵义市水利建设浓墨重彩,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观音水库正式开工建设,重点骨干水源工程冉渡滩水库、石坝河水库、新寨水库等成功下闸蓄水。
观音水库建成后,遵义市基本实现“市(州)有大型,县县有中型,乡乡有稳定供水水源”的阶段性目标,为遵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冉渡滩水库目前进行正式通水前的质量检测及打压试验阶段。“工程全部完工后,能够解决务川自治县18万城镇居民及5.36万亩农田灌溉和农村0.92万人、15.92万头牲畜饮水问题。”遵义灌区管理局水源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科负责人胡天宇说。
天门河水库是桐梓县城人民的“大水缸”,工程于2019年竣工验收投入使用,水库总库容2560万立方米。目前,天门河水库每天供水量在5万立方米以上,满足了桐梓县城及周边镇村25万多人的用水。
“天门河水库建成后,我们再也没担心过停水问题,水质也很放心。”家住桐梓县娄山关街道马鞍山社区居民令狐平静高兴地说。
仁怀市长岗镇蔺田村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区,被当地人称为“石头村”,加之地下溶洞多,水源短缺,村民饮水很困难。经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2018年7月,蔺家坪水库正式开工建设,今年6月水库竣工验收投用。
水库建成后,解决长岗集镇乡镇企业及长岗镇集镇和周边农村21534人的用水问题。“蔺家坪水库是我们村多年的盼望,现在我们村用上了自来水,水质卫生干净,群众很高兴。”长岗镇蔺田村党支部书记杨远帮说。
仁怀市高大坪镇银水村有20个村民组6970人。2014年,仁怀市水务局投入资金224.89万元修建了银水村麻窝沟饮水安全工程。该村成立农村安全饮水协会组织,推举当地贤人管理饮水设施,村民饮水有保障。
银水村杠上组村民吕金城的家里干净整洁,正在厨房里洗菜的妻子李德英脸上溢满了幸福的笑容,水管接到了厨房里,拧开水龙头,清澈透亮的自来水哗哗地流出来,干净又方便。
“现在的水质很干净、很卫生、用水有保障,全天24小时都有水。”村民吕金城抑制不住幸福的喜悦。
党的十八大以来,遵义市累计开工骨干水源工程100座,已完成竣工验收29座,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新增供水能力10.84亿立方米。农村用水有保障,全市有农村供水工程55439处,解决623.72万农村居民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6.3%。
■ 打造幸福河湖 恢复生态环境
乌江、赤水河是遵义境内的两大水系,均属长江流域。为守护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遵义市秉承“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宗旨,抓实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全面建设美丽幸福河流。
乌江干流大面积网箱养鱼导致江水污染,2017年,遵义市全面拆除网箱养鱼,实现乌江流域内“零网箱”。同时,在乌江流域乡镇集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解决污水直排问题。截至目前,遵义已建成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240座,实现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以前乌江腥味十足,水体乌黑,现在乌江的水变清了。”余庆县大乌江镇的杨通全见证了乌江水质的变化。
湘江河穿城而过,清清湘江水,美丽湘江河是历史名城一道亮丽的风景。近年来,遵义市采取PPP等融资方式,通过生态补水、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河道清淤等综合治理,全面整治湘江河流域水生态环境。
“以前河水又脏又臭,现在水变清了,生态好了,大家都来河边散步。”从小在湘江河边上长大的市民姚仁权高兴地说。
虾子河由于大部分河道暗涵,污染物的排放与堆积导致内部氧气缺乏变成黑臭水体。遵义市采取污水全收集处理、管网全覆盖对虾子河流域主次干道实施雨污分流,并通过生态措施修复虾子河局部生态系统,增强虾子河的水体自净能力。如今,虾子河实现长制久清。
赤水河也称“美酒河”,孕育了数千家白酒企业。为保护好赤水河的生态环境,遵义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定力,通过整治沿途不达标的污染企业、拆除小水电保障生态流量、开展“十年禁渔”保护鱼类生长等综合治理,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如今的赤水河一江清水、两岸青山。赤水河流域地表水环境水质达标率为100%,赤水河干流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水质。2020年,赤水河(遵义段)示范河湖建设通过国家验收;今年2月,赤水河(遵义段)荣获全国“最美家乡河”称号。
在凤冈县天桥镇平头溪村乌江边上,常常看到一抹身着黄色保洁服的身影,她就是乌江河道保洁员龚其梅。一个网兜、一条船、一根撑杆,工作兢兢业业。
“平头溪码头是我们村的一张名片,作为土生土长的平头溪人,保护好乌江的环境卫生既是责任又是义务。”龚其梅说。
“每个月都要去仁江河巡河,发现河道两边有乱倒垃圾和生活污水流入河里,就立即整改。”泗渡镇党委书记、仁江河河长王汝军说,为保护河湖生态环境,还成立了专业护河队,定期开展巡河护河活动,保护幸福河流。
建立河湖管理长效机制是保护水生态环境的有效载体,遵义市已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全覆盖。目前,全市有4366名河湖长,398名河道警长,2518名巡河保洁员,1468名志愿者。
■ 加强水土治理 守护绿水青山
走进湄潭县湄江街道金花村,漫山的茶园郁郁葱葱,一望无际。进入金花村七彩部落,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
金花村天城河小流域地区属于坡地,海拔相对高差386.5米,地层岩性、岩溶侵蚀、风化等因素导致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湄潭县实施了天城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采取种植茶叶、保土耕作、封山育林等措施治理流域总面积3407公顷。同时,当地政府整合资金,对天城河小流域实施综合打造。目前,天城河小流域已经建成茶旅一体化生态产业示范区、乡村旅游示范点。
金花村党总支部书记石文平介绍,以茶旅一体化发展为核心,通过乡村旅游业态吸引游客,村民吃上了“旅游饭”。七彩部落旅游综合年收入超50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4万余元,占该村民组村民总收入85%以上。
赤水市天台镇凤凰沟黔北四季花香景区游人如织,依托水土流失治理打造的凤凰湿地公园风景如画,小湖岸边的各色灌木七彩斑斓……
赤水市天台镇凤凰沟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是2015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6.76公顷。项目采取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通过“农户+村级集体+产业大户”组织方式,壮大村级经济、帮助农户增收致富。
据了解,凤凰沟“乡村振兴、农旅一体化”生态景区已建成花卉苗圃场3家,发展经果林3000余亩,建成农家乐31家,乡村宾馆3家,累计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常年在项目区内务工人员达70人以上,人均增收约15000元。同时,带动了项目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
播州区铁厂镇黄滩桥小流域是2020年实施的水土保持工程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0公顷,其中经果林213.85公顷,封育治理1163.22公顷,保土耕作22.93公顷,新建蓄水池、配套沉砂池各15口,新建排水沟3168米,机耕道3122米,生产便道3319米。
工程建成后,当地政府对治理区域推行农业转型升级,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发展经果林。据贵州黄滩桥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倩介绍,“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土地1100亩发展经果林,公司再返聘群众到基地务工,4年后每亩地返5株果树给农户和党支部,增加群众收入。今年有600余亩清脆李开始挂果,收入40余万元。”
“我家出租田土6亩地,租金是田每亩400元、土每亩300元。我在合作社做临工每天有八九十元的收入,一年下来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有2万多元,既有钱赚又方便照顾家庭。”播州区铁厂镇河西村新建组村民冯兴敏高兴地说。
2012年至2021年,遵义市争取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资金54302.87万元,累计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69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2.87平方公里,撬动其他部门及民间资本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57.75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由2012年的68.38%提高到2021年的73.69%,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夯实水务支撑 加强行业监管
保障河湖安澜,人民安居。近年来,遵义市水务局全面加强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智慧水务,不断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科学研判,精准调度,2021年汛期,遵义市水务局发送40.23万条预警短信,转移群众8881人次,实现了“零伤亡”目标,并荣获“全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十三五”以来,遵义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54座,增加蓄水能力约350万立方米,完成大江大河治理项目8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56个、完成水毁修复项目178处、综合治理河长310公里,全市农业城乡防洪体系进一步完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为了解决好人民群众吃饭问题,近年来,遵义市在加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等,切实解决农业灌溉“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遵义市已有615座水库(水电站)建成投用,保障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13.93万亩。
不断深化水务体制改革,提升涉水事务管理水平。为全面统筹原水、制水、供水、排水等重点水利水务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建设运营及综合开发利用,自2013年以来,遵义市水务发展历经六次改革调整。
2021年,遵义市全面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按照“全市一盘棋”,全链条设计、全资源统筹、全流程统管、全产业规划的思路,划转水务管理职能,全面推进“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管理,实现“多龙治水”到“归口管水”的转变。
遵义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是遵义水利建设发展的黄金十年,“管”水体制实现新突破、“产”水能力实现新提升、“供”水保障实现新机制、“治”水效果实现新进展、“涉”水事业实现新发展,开创了遵义治水兴水新局面,突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