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1

贵州,山地农业洋溢科技范 2022年10月16日

纳雍县曙光镇辣椒种植基地,农民用农业部门免费提供的植保无人机给辣椒喷水。 张晓勇 摄 (贵州图片库发)

遵义辣椒智慧产业园,科研人员在机采辣椒品种展示区查看情况。 罗星汉 摄 (贵州图片库发)

大方县达溪镇冷底村雪榕食用菌生产基地,村民在分拣食用菌。 谢文娟 摄 (贵州图片库发)

万山区鱼塘乡江屯村,农机手驾驶农机在田间收割早稻。 肖浩 摄 (贵州图片库发)

剑河县南明镇的水稻“无人农场”迎来丰收,农机手用手机操作无人驾驶收割机进行收割作业。 吴昌连 摄 (贵州图片库发)

黔西市林泉镇增坪村猕猴桃种植园里,村民在采摘猕猴桃。 侯进勇 摄 (贵州图片库发)

■ 方春英

今天的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正在破浪前行。

瞄准现代,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增加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

瞄准山地,用好“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条件,发挥好绿色生态价值内涵。

瞄准特色,壮大优势产业,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集约化生产。 瞄准高效,延伸产业链条、融合一二三产,推动农业向高效益、高质量转变。

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良种、良法、良机,科学配套;节水、节肥、节药,绿色生产;增产、增效、增收,助力振兴。

让土地从“能”产出变为“高”产出,农民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产品从“土”特产变为“优”商品,有限的耕地资源才能得到放大,沉睡的绿水青山才会变成金山银山。

■ 攥紧种子 做大做强“中国芯”

生活在赤水河流域的群众很久以前就开始种植高粱,本地的高粱里,有红壳高粱、花壳高粱、马尾高粱、矮子高粱、小红缨子、金缨子等上百个品种,它们虽然株叶形态不一、颖壳颜色不同,却都具有“粒小、皮厚、糯性好”的特点,符合酱香白酒的酿造工艺要求。

伴随着现代白酒工业的成熟和消费市场的扩展,酿酒企业原料短缺的问题愈发凸显。20世纪80年代,仁怀当地传统高粱平均亩产量只有75公斤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各大酒厂的发展需求,找到一个高产且形状稳定的糯高粱品种成为当务之急。

1987年,仁怀市红缨子高粱研究所所长涂佑能参与了仁怀市高粱品种资源的调查与筛选工作,从此,与红高粱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的10余年间,每到七八月份高粱抽穗扬花灌浆的时候,涂佑能和团队就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一天行走30多公里的山路,穿行在各地的山野间。10余年间,他们共收集本地优质高粱品种资源160余个,但都没有突破性进展。

十年如一日的艰辛探索终于得到回响,1999年,涂佑能等人在仁怀市三合镇坝上村村民罗荣才家种的名为“牛尾砣”高粱品种中,发现了一株优良异形单株。同年,又在该市合马镇发现了名为“小红缨子”的优良异形单株高粱。他们将两者一同作为育种材料,进行高粱的新品种系统选育与杂交选育工作。

确定杂交组合、杂交一代种子海南南繁、选择杂交二代种子目标单株、保存杂交三代种子单株、杂交四代种子海南南繁、株系保存、原原种繁殖及保存、种植生产试验、酿酒试验……几度春秋的系统选育,涂佑能终于在2006年选育出了两个产量高、品质优的酒用高粱新品种——红缨子和红珍珠,平均亩产量达到400公斤,于2008年通过审定认可。

这当中,红缨子高粱因粒小皮厚、支链淀粉含量高、角质率好、单宁含量适中、耐蒸煮、耐翻糙、出酒率高,且其适量的单宁含量产生的丁香酸和丁香醛等芳香物质,保证了白酒的醇香,因此成为各大酒厂指定的酒用高粱原料,解决了困扰酒企多年的原料短缺问题,助力了贵州酱香白酒产业的蓬勃兴起。

在地处乌蒙高原的毕节市大方县,一粒小小的大豆也在不断演绎着它的传奇。

秋收后,走进大方县东关乡龙泉村农户包家乾家,晒干的大豆秆子堆满了院子,仔细观察大豆的外形,可以看到整个豆荚呈灰色且毛绒较多较深,就像灰色猫咪的背影,当地人也根据这一外形特性给这个品种的大豆起名为“猫儿灰”。

问及这个品种,包家乾满口说好:“‘猫儿灰’是本地农民祖祖辈辈一直在种的大豆品种,主要用来制作豆制品,做出来的豆腐香味浓、筋丝好、有嚼劲。这种大豆在市场上的售价平均每斤比其他大豆要贵1元左右,但很多加工厂都专门采购这种原料。”

特有的大豆品种资源,造就了今天大方县“中国豆制品之乡”的美誉,在大方境内,1300余家豆制品加工作坊星罗棋布,六龙镇六龙豆干、小屯乡珠场豆干、羊场镇沙坝豆干、对江镇对江豆干等品牌声名远扬,形成了年产值3亿余元的农村特色产业。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贵州及其周边省份是我国南方以云贵高原作物为主的资源富集中心,近年来,贵州全力推进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加强种源关键技术攻关和良种培育,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种业振兴正全面推进。

■ 种好稻子 手中有粮心不慌

秋天,贵州水稻陆续进入收割期,田野呈现出一幅喜人的丰收画卷。

9月16日上午,经工作人员现场测产,由省农业农村厅省级水稻高产“揭榜挂帅”团队在黔西南州兴义市实施的水稻超高产示范田最高亩产达1154.68公斤,再次刷新了贵州省水稻高产纪录,这个产量水平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

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近年来,贵州省通过培育优质新品种、推广高产新技术等多种举措,在希望的田野上,找寻水稻优质高产“密码”。

良种给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优良新品种的推广既对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突出良种良法配套,又对升级水稻种植结构,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在黔东南州榕江县寨蒿镇三洲村,今年首次种植了“巨型稻”,平均高度2米的“巨型稻”让网友直呼“圆了禾下乘凉梦”。据悉,“巨型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科研团队研发,具有集散适中、叶挺色深、光合效率高等特性,平均有效分蘖达40个,单穗最高实粒数达500粒左右,不仅抗病、抗倒伏能力强,而且耐淹涝、耐盐碱,配合水产、哺乳类动物养殖,能给植株带来充足营养。

今年,三洲村试种4亩“巨型稻”,经测产,亩产800公斤,比普通水稻增产200多公斤。榕江县寨蒿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欧君植说:“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种植方案,强化种植技术支撑,鼓励更多农户参与进来,提高全镇粮食产量。”

良技推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农技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精彩纷呈的技术在各地栽培应用中迅速铺开,各种农业高产栽培技术带来的改变与成效切实可见。

在贵定、麻江、天柱等种植示范点,省农技推广总站领衔的揭榜团队,以高产、抗病、优质的优良杂交稻和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为核心,配套“两增一调”高产栽培、干湿交替灌溉、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等技术为水稻高产保驾护航。通过各项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加持,100亩连片示范区水稻亩产750公斤,增产200公斤,按出米率60%折算合450公斤,按10元/斤计算,水稻亩产值4500元,亩增收600元以上,总增收超6万元。

良机配套——全省各地以推广山地农业机械化为主线,夯基础、上设施、强装备,提升生产效率,推动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提高农民水稻种植生产科技含量。

4月的台江县台盘乡阳芳村,水稻育秧基地里,机器声嗒嗒响,农户在水稻育苗机器上放育秧盘、添加营养土和稻种。相继完成了装土、配水、撒种等工序,一个个播种均匀的育秧盘从“流水线”上传送出来,放置在屋前空地上静待发芽,不仅省时省力,还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秧苗质量,为后期机械化移栽奠定了基础。

9月的剑河县南明镇大坝上,贵州省首个水稻“无人农场”迎来了丰收。随着操作人员在手机上轻轻按下,无人收割机在稻田内按照事先规划好的路线快速收割。一小会儿时间,一亩稻田便被采收完毕。“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精确定位,我们的无人收割机误差可以控制在5厘米至6厘米的范围内,1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一亩稻田的收割作业,并且理论上,只要持续给机器加油,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工作。”现场操作员王汾兴介绍。

■ 挣足票子 产业兴旺人欢畅

10月,修文县谷堡镇平滩村的猕猴桃果园里,种植户李兴祥迎来了一年来最忙的时候。猕猴桃硕果累累缀满枝头,订单源源不断催着发货,让村里其他猕猴桃种植户都羡慕不已。

“搞农业还是要靠科技,光盼着风调雨顺是不行的。我种了20多年猕猴桃,亩产量从500斤到4000斤,就是不断学习摸索的结果,专家来村里讲课,我一次都不会缺席。”李兴祥一脸自信地说,“我修过的枝条,每年能结多少果子,心里都有数。如果是帮其他村民修剪,产量起码能提升一半。”

多年来,李兴祥的果园一年一个样。从最初尝试单主干上架,然后学着少枝多芽,如今又用上了新西兰引进的结果母枝牵引技术,同时加强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产量和品质逐年攀升。有了专家指点,加上自己肯琢磨,李兴祥每年种出来的猕猴桃都备受瞩目,龙头公司、水果批发商和县城消费者都等着出高价购买。“今年的价格比往年好,公司收购的批发价是每斤4元,零售价是每斤8元至10元,两种价格都远远高出村里的其他猕猴桃。”李兴祥笑着说,今年家里的猕猴桃预计能有30万元的收入。

迎着秋日的阳光,遵义市新蒲新区虾子镇兰生村辣椒种植户李大强和雇佣的几名工人一起,忙着采摘今年最后一茬辣椒。一串串挂满枝头红润饱满、沉甸甸的辣椒,在大家熟练地采摘下,陆续装满箩筐,丰收的景象让李大强喜不自禁。

“今年的辣椒已经采了两茬,加上这最后一茬,预计每亩的产量接近2000公斤,亩产值有8000元左右。”李大强盘算着流转100亩土地栽种辣椒的效益,感叹道:“现在种辣椒和以前不一样了,辣椒苗是高科技育的,存活率高、产量好、品质优,保证了辣椒的商品率,卖得了好价钱。”

李大强所说的“高科技辣椒苗”,来自遵义辣椒智慧产业园。精选辣椒种、机器装盘、工厂化穴盘育苗、大棚控制温度……“智慧”加持的辣椒苗被移栽到新蒲新区3万亩土地上,在这个丰收季带来了一片火红。

即便不是春天,普安县万亩茶山依然生机勃勃。10月,正是秋茶全面采摘的好季节,茶山上,茶农们抢抓晴好天气采摘茶青,只见他们手指灵动,一提一放间,翠绿的鲜叶便被采收下树。“我家种有5亩茶,这几天每天都来采。”茶源街道联盟村茶农柏成秀说,她每天能采200斤茶青,收入200元,一片片叶子只要采下来,马上就变成了增收致富的红票子。

坚持春茶与夏秋茶协同发展,普安县在春茶采摘后,茶园经过短暂的休眠便可进行秋茶采摘,有效补齐茶产业生产的“季节空档”,茶产业持续释放长效红利。2022年普安县共有茶叶18.3万亩,其中,夏秋茶投产面积8万余亩,从6月初开始可持续采摘到11月,预计茶青总产量23000多吨、干茶产量6000多吨,产值1.35亿元。

近年来,我省立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茶叶、辣椒、蓝莓、李子等产业种植面积全国第一,猕猴桃、薏仁、太子参等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前三,蔬菜、食用菌、百香果等产业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梯队。在产业发展等因素助推下,2021年贵州全年实现一产增加值2730.92亿元,同比增长7.7%、两年平均增长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56元,同比增长10.4%,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