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汪瑞梁
“在咱们朝门村,村民不是比哪家挣的钱多,哪家房子修得漂亮,而是比哪家读大学的娃娃多。”近日,记者在百里杜鹃管理区黄泥乡朝门村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游永彬自豪地说,“过去15年间,朝门村走出306名大学生,其中2名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
坐落在乌蒙大山深处的朝门村,位于百里杜鹃管理区和金沙县交界处,地理位置偏僻,全村878户3139人。2007年以前,全村大学生很少。而后的15年间,村里的孩子却频频考入大学。
追溯成绩就不能不提67岁的宋光仁,他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教师。1991年,他和妻子背来砖头砌墙修建了东兴小学,在村里从教27年,学生中有100余人考进了大学。在夫妻俩的悉心陪伴和教导下,他的5个子女也个个考取大学,其中1个成为硕士研究生。
宋光仁夫妇成为乡亲们争相效仿的榜样。许多村民家孩子上了初中,一般是父亲外出务工挣钱,母亲在家守护陪读,慢慢地这成了村里的传统。2016年,全村22个学生参加高考,全部考进大学,朝门村也被周边乡镇的群众称为“状元村”。
村民杨秀清的孩子到大方县第三中学上高中后,丈夫在家务农,她到学校附近租房陪读。“我虽不识几个字,但有我在身边,孩子们就能安心上学。”杨秀清说,后来,3个孩子全都考进大学,其中2个成为硕士研究生。
“尊师重教是我们朝门村的传统,20多年来,每逢‘六一’儿童节,村‘两委’都要挤出经费给村里好学上进的孩子发奖。”游永彬说。
同时,村里大力宣传国家“两免一补”“9+3”免费职业教育等教育扶持政策,积极为上学的孩子争取各种教育资助。“仅今年,就有71个上高中、大学的学生获资助,资助金额超过10万元。”游永彬说。
村里的孩子大学毕业后,有的走出大山工作创业,有的选择回来建设家乡。“90后”游永彬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现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带领乡亲们盘活资源,推进农旅融合。
2020年毕业于贵州大学的周吉媛也选择回到家乡服务乡亲,如今是村委会副主任。“在村里我能发挥自己法律专业所学,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我感觉很有意义。”周吉媛说。
乡村要振兴,教育是根本,文化是灵魂,农村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长期熏陶和潜移默化。“我们村‘两委’班子5个人,都深知培育人才对家乡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将带领群众发展好产业,鼓励村民多陪伴孩子,让我们朝门村未来能飞出更多‘金凤凰’。”游永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