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大凉山村之变 2022年10月11日

大凉山村养殖的牛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星 谢朝政 汪瑞梁

观察时代之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视角。解析时代之变,可以透过一个个乡村看发展。

近日,记者穿山越岭,来到乌蒙深处海拔2200多米的赫章县雉街乡大凉山村,在一片片田野、一坡坡牛羊、一阵阵欢笑中,寻找这个昔日贫困偏远小村变化的缘由。

大道进村庄

山高气寒,是为凉山。平均海拔2200米的大凉山村名副其实。

从赫章县城出发到村子近2个小时车程,全是凿山挖出的道路,曲折蜿蜒。

来到村民苏国富家时,69岁的他正在院坝里坐着晒太阳。背后是两层小洋楼和一幢老式木屋,默默讲述着这个家庭的变化。

苏国富告诉记者,过去大凉山村是远近有名的穷村,穷的原因一个是路难走,一个是水难挑。“18岁时我第一次背洋芋到六盘水水城的汪家寨去卖,一个单边走40公里,天不亮出门,天黑还没到家,40斤洋芋只卖了1块6角钱。吃水要到3公里外的水井去背,半夜三更起来排队,一个早上只能背回一桶水。”

2009年,苏国富听到开山炸石修路的巨响,心中燃起发展的期望。“盼了多少年才盼来修路,村里男女老少都很激动,大家一起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几年后,进村的毛路打通了。第一次看见拖拉机蹦蹦跳跳开进村,全村人围着看半天。”

2013年,政府实施“两硬化”工程,明晃晃的水泥路修进了大凉山村。再后来,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大凉山村有了通组路、联户路。

在修路的同时,大凉山村村民的饮水困难也逐步得到解决。上级部门统筹资金,为村里修建了同心水窖,3个村民组全部通了自来水。2019年,大凉山村还通了电。

产业遍地兴

通路和饮水两大难题解决后,大凉山村的产业发展迈上了快车道。

夕阳下,村民苏万军坐在山头静静地看着山下的房子与牛羊,心里踏实而幸福。“在那边养猪场当饲养员月工资有4000多元,加上自己养了10多头牛、30多头猪,收入还是可以的。”

苏万军务工的养猪场是大凉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产业。2020年,江苏省军区通过调研走访,结合大凉山村实际,整合资源优势,帮助该村修建了600平方米养猪场,首批养殖的100头可乐猪全部销往江苏南京。

尝到甜头后,今年,养猪场养殖生猪160余头,带动88户低收入户参与分红。

此外,赫章县还投资1000万元在该村配套建设了10万羽蛋鸡养殖场。通过江苏省军区“军地协调部”,积极帮助蛋鸡养殖场拓展市场,帮助将其鸡蛋销往江苏市场。

大凉山村海拔高、坡度大、土层薄、肥力差,发展规模化种植难度较大,但村里牧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有天然优势。依托这一优势,村“两委”干部引导村民养殖300多头牛、580多头羊、100多匹马。2021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283元。

“我们将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元投入等方式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让畜牧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大凉山村党支部书记陈涛说。

振兴劲头足

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大凉山村通过实施“党建+积分”模式,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建设家乡的热情。

傍晚,大凉山村积分兑换超市充满了欢声笑语:“王志付家获得的‘卫生星’,可以兑换一桶食用油。王德全家获得的‘上进星’,可以兑换一袋大米。”

村民的积分来自评比,评比的标准在于村民是否参与村庄事务、环境整治美化、弘扬传统美德等行为。通过积分奖励的引导,村民纷纷树立起“主人翁”意识,由“要我治理”变成“我要治理”,把村里的事当成了自家事来办,争当先进、乐于助人的多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家风、乡风。

今日大凉山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根本点,以三产融合为落脚点,通过特色产业发展为村全面进步夯实了基础,凝聚了发展合力和发展人气,在由小康村向乡村振兴示范村转变、产业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成为产业之变、人文之变、乡村之变的典型代表。

大凉山不再“凉”,生活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