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迟桂花 2022年10月07日

卢惠龙

迟桂花,我喜欢这“迟”字。它给我别样的意味。

郁达夫毕竟是少有的,透亮的才子,《迟桂花》又是他晚期的作品,意蕴真实了,表达纯粹了。他写道:“桂花开得越迟越好,因为开得迟,所以经得日子久。”

《迟桂花》其实就是写老郁与朋友翁则生妹妹莲儿,一个“迟暮”美人的一段“如做梦似”的温馨交往。

深秋时节,老郁去参加翁则生的婚礼来到翁家山。莲儿离婚后回家独居。在婚礼筹备中,翁则生怕妹妹触景生情,山居第三日,让妹妹带老郁去游五云山。一路上,桂花悄然开放,香满空山。老郁看着莲儿水涔涔的大眼,觉着这身边莲儿可爱、可近。

“桂”,古称木犀,是月亮的别称。传说月亮上有桂花树,称“桂魄”。柳永《望海潮》云:“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郁达夫借桂喻人,莲儿就好在“迟”。他喜欢迟桂花,在“迟”中荡漾。以为别的花在争奇斗艳时,它没有加入,那些花太俗艳,早开早谢。十月深秋,空气丝丝寒意,其他花凋谢了。没冷几日,忽又如初夏般温热,桂花悄然开放,久久散发着芬芳,这就构成了一种清雅。郁达夫写道:“桂花称作花,实在有些琐碎,然而细看之下,瓣型则很好,都是梅仙一类。桂花称作雨,桂雨,则很妥帖。风中桂树下站立,桂子如雨落,恍惚间不湿秋衣。”看看,这就是他的独到,纯净,迟桂花愈晚,愈纯,愈香,愈浓。

通常说,日落之后,天黑之前,是一天中最美的时段。这就是“迟”的妙处、韵味。迟与早,蕴含着不同的人对生活、美学的理解差异。

迟到,是一个不衰的话题。再早的就不说了,歌曲《迟到》,曾经很风行,以后,青峰写了一首《迟到千年》,黄翊和王菲合唱过《迟到的爱》,都是涉及爱情的。既有表达因为迟到,错失良机,心就留在黄昏,再也无法进入夜晚;也有因为迟到,造成两人难以消除的芥蒂;还有迟到者幻想如何将光阴转到定点,此刻不再走远。

这些情感诉求,很真实,很感人,其中不乏伤感。比起《迟桂花》所传递出来的底蕴来,就显得过于狭窄了。

《迟桂花》里,老郁与莲儿的情感是宽阔的,豁亮的。自然,郁达夫明白,罩着过去的阴影,就永远走不到阳光下去,如果有令人着魔的神韵,就值得享受、珍惜。更重要的是,他与莲儿之间不是掠夺,不是沉溺,他们心窍玲珑,心地细腻,他们珍视、收藏的是美好,他们通透、低徊并陶醉着。因而彼此创造着,且具有某种超然。我以为郁达夫有了这种底气,《迟桂花》的文字才可能处于不急不浮的恒温状态,这正是作品历久不衰的秘诀。

放下《迟桂花》小说许多年头了,我还记得小说带给我的平静心境:淡淡的花香,月光下的交谈,莲儿初次见面时双颊泛起的微红,杭州近郊山区里的静谧,山林中的虫鸣鸟叫,夕阳下两人的牵手,还有,那干净的,潮湿的空气的味道……最让人铭记不忘的是小说结尾,老郁离开翁家山回上海,在火车站,汽笛鸣叫时,他一只手捏了则生,一只手捏了莲儿,对他们说;“则生!莲!再见,再见!但愿得我们都是迟桂花!”

这是一种不桀骜,不圆滑的气度。我欣赏《迟桂花》,犹如欣赏《哈姆雷特》,并不问莎士比亚的时代是否已经过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