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公司的科技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盲目扩大规模,加之技术不够成熟,2018年,公司生产出来的150万棒菌种全部失败,导致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万元,公司不得不暂时停产。在业内专家指导下,公司终于找到失败的原因,并及时调整制种技术,避免损失扩大。
惨痛的教训让公司认识到,自身科技支撑力的严重不足,要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唯有主动走出去,同外界合作,方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说干就干。2018年以来,该公司主动走出去,同省内外众高校和科研院所展开技术方面的合作,迈入博士领先护航、科研院所助阵的科技兴菌之路。
4年来,该公司先后与省内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科学院以及省外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在红托竹荪育种、病虫害防治、贮运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其中,与贵州大学食用菌研究院开展优质高效环保菌棒的配方优化与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与华南农业大学天然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红托竹荪病虫害生物防治及促生长试验项目;与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开展红托竹荪主料繁育生产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与贵阳学院和贵州生态环境众优势农产品残留农药降解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开展林下红托竹荪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
思路一改天地宽。通过合作,困扰公司良久的土壤改良、配方优化、残留农药降解、病虫害防治等问题迎刃而解,公司培育出“黔丰1号”和“黔优1号”也在贵阳的种植基地试种成功,大大增强了公司做贵州食用菌龙头企业的底气和信心。
此外,借助科研院所的力量,该公司还建立起高效的防治林下红托竹荪主要病虫害的技术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竞争力。在合作中,公司还获得了红托竹荪采后保鲜、贮运及电商物流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为公司开拓全国市场奠定基础。
笃志前行,虽远必达。依托贵阳丰富的林下资源,该公司正在谋划下更大“一盘棋”,5年内,在贵阳环城林带计划种植林下红托竹荪2万亩,并带动周边农民参与种植,解决120万劳务人次,在推动全省林下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