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 郭红宇
抬眼是云卷云舒,俯首看波澜不惊,即便是汛期,平寨水库仍是一片宁静清澈。
库容10.89亿立方米的平寨水库位于六枝特区牛场乡,148公里的供水渠隧线将其与贵阳相连,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
从“十一五”立项,到“十三五”蓄水,跨越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黔中水利枢纽承载着贵州人引乌江水润黔中的期盼,开启了贵州大型跨区域调水工程建设的先河,也成为贵州水利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之一。
坝起青山绿水,坝成绿水青山。
作为贵州首个大型跨区域、跨流域、长距离调水工程,黔中水利枢纽的目标就是解决黔中地区用水安全,保障该区域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创造条件。
超前规划、长远目标,也使得生态绿色理念被植入到项目建设运营的全过程。
立项之初,水源地所处三岔河(乌江支流)流域受到水土流失困扰,供水线涵盖的桂家湖等水库亦存在富营养化等污染问题。因此,生态修复和水污染治理自始至终贯穿黔中枢纽建设全过程。
面对点多、线长、面广带来的水土保持治理及生态环境保护难题,贵州省水投集团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理论,建设过程中对原设计进一步优化,最大限度减少渣场、料场布设,将初设批复的178个渣场、32个石料场分别减至85个和10个,有效减少工程施工扰动范围,减少人为水土流失。工程建设期间,按“应剥尽剥、能剥尽剥”原则,对渣场、石料场的表土进行剥离,为工程建设后覆土、绿化约近100万平方米,实现青山复绿奠定坚实基础保障。
同时,水源和供水渠道的保护也得到省委、省政府和沿线各级政府单位的支持。
2015年,《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管理条例》发布实施,尚在建设中的黔中枢纽成为全省首个被单独立法保护的大型水利工程。
2017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为水源保护区,对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行了实地标定。
界桩、界碑、警示牌一级保护区围栏的建设,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的有效落实,工程沿线监督巡查员的台账化管理……
一系列系统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障了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平寨水质长期保持在地表二类水及二类水以上。这一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也使得沿线山变绿、水愈清。
上游截水不断流,下游补水生态优。
“水库修建必须减小对天然河道的生态影响。”指着全力运转的附属电站,贵州省水投集团黔中公司总工程师杜亚楠说,为保障三岔河不断流,黔中公司通过技术改进采用“以机代阀”方式建设生态电站,有效保证24小时不间断、不小于每秒6.42立方米的环境用水下放。
由于平寨水库水体大、水面宽、水位深,水库水温结构有一定的特殊性,为减缓水库下泄的低温水对下游河段水生生物带来不利影响,工程建设时对发电进水口和灌溉取水口分别建设了分层取水措施。
“我们和贵州省水利设计院合作开展了水库水温监测研究。”杜亚楠介绍,水库目前按照前期测算取水深度分层取水,但水温容易受日照、地形等因素影响,测算值往往无法完全适应区域环境,必须进行长期监测与实践,持续优化取水、放水方案,才能更好地保护下游生态。
2015年下闸蓄水以来,贵州省水投集团先后在平寨水库库区投放300余万尾土著鱼类,在补充和修复原有种群数量,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还起到改善库区的水生态环境,恢复水库渔业生态环境、增强水库水质自我净化功能等作用。
一汪清水送下游,每年5.5亿立方米的水还通过一条条供水干渠、支渠输送到黔中区域受工程性缺水困扰的区县,提升其水保障能力,缓解其水生态压力。
2020年6月,黔中水利枢纽取代梭筛水库向安顺供水,梭筛水库原河道生态流量因此每秒增加0.93立方米,为梭筛风景区生态优化注入新动能。
2021年1月,黔中水利枢纽向普定县马场镇供水后,城镇原有生活用水放归自然,白秧河生态流量每日增加3000立方米,河道生态水质日渐提升。
今年9月,黔中水利枢纽将正式向贵阳供水。届时,不再为供水所累的阿哈水库将为南明河提供更多生态流量,让贵阳更显灵动。
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水资源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在缓解沿线城镇水生态压力的同时,也为黔中城市群的长期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水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