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万军 古敏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这座石桥叫什么名字?”
“纳苟汇桥。”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月亮河乡月亮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韦刚说:“纳,是月亮村纳奎组的第一个字。苟,在布依族语言里是槽子、片区的意思。”
一座小桥,连通了两村的村民,也连通了两地共同发展之路。
在月亮河村与中寨乡木则村交界处,纳苟汇桥静静矗立。桥上,村民往来穿梭,桥下,流水潺潺而过。
从木则村嫁到月亮河村的村民赵芬站在桥上,指着远远的山回忆:“没有修通这座桥,我们要翻越对面那个大坡去赶集,单程要走两个多小时,背上东西更是累得不行。”
在月亮河乡,月亮河两边汩汩而出的山泉顺流而来、汇聚成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里的乡民。
河水到达月亮河村与木则村交界处,把两个村子分隔开来。“虽然这寨能望见那寨,但要走亲访友,得绕一大圈,既费时又费力。”韦刚说。
“没有路我们就修路,没有桥我们就架桥。不能让子孙后代和我们一样,每次出门都要翻山越岭……”月亮河村老支书杨廷跃的话惊醒众人。大家纷纷开始思考:能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修路架桥呢?
说干就干,两地群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路挖到纳苟汇。“这里溪水的截面最窄,在这里架桥是最省时省力的。”杨廷跃说。
肩挑背驮没有打败月亮河畔的人们。1996年10月,木桥通了,堵在人们心里的路也通了。
木桥带来的便利并没有维持多久。“木桥承重量小,耐不住日晒雨淋,几年下来,木头就朽了,大家都不敢过了。”杨廷跃说。
怎么办?关键时刻,党员站了出来。
2000年7月,在月亮河村和木则村两地党支部的带领下,村里的泥瓦工、石匠提供技术支持,党员干部自掏腰包,购买石灰和工具,带领群众以木桥为基,搭建石拱桥。
在大家近一个月的共同努力下,石拱桥落成。
但好景不长。由于修建的石拱桥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技术含量低,经过几年洪水的冲刷,桥墩朽垮,成了危桥。
为了架通桥梁,两地党支部不断碰头商议,积极组织两村人大代表、党代表拟写建议,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20年8月,在月亮河乡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六枝特区交通运输部门对此桥进行实地调研。
“我们核实情况后,争取到上级项目资金,该桥获2021年中央和地方配套资金支持,总投资56万元,采用公路Ⅱ级荷载标准建设,桥梁全长11米,于2021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六枝特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终于修好了!”落成那天,月亮河村80多岁的老人滕恩龙走上新桥,俯下身一遍遍摸着桥面,不住地感叹:“木桥只能过行人和马车,石桥可以过拖拉机、小汽车,以后孩子们回来就方便了。”
桥通后,从月亮河村到木则村来往的汽车越来越多。钢筋、水泥、肥料等生产生活物资通过这座桥,把两地的土墙茅草房换成了水泥平房。
“桥通路畅,极大方便了沿线2个村6个村民组村民的生产生活出行,村里的优质红米、蜂糖李、肉兔、猕猴桃从桥上运出去,外面的信息与物资过桥而来。”韦刚说,乡村振兴的路,月亮河村正与木则村携手并进。
从无桥无路到木桥、石桥,一座桥连通两地人,拉近干群心,变的是村民出行便捷、越来越红火的日子,不变的是党员干部一心为民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