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芶红礼
县域经济发展关乎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稳则全省稳、县域活则全省活。在新征程新阶段,必须立足县域发展实际,找准定位,扬长补短,深化改革,提质增效,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城乡融合要进一步统起来,为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尊重县城发展规律,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城镇化建设,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强化县城与邻近城市发展的衔接配合。要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
特色产业要进一步壮起来,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县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要坚定不移推动“四化”,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挥县域在提升贵州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适配性的重要作用,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提升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要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坚持调整结构与转变方式并举、转型升级与动能转换并举、增量扩面与提质增效并举,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到2025年,县城及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中心城区经济总量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要达到60%左右。
资源要素要进一步聚起来,夯实特色产业发展基础。汇聚资源要素的重点是人才、土地、资金等。在人才方面,要依托高新技术园区及重要项目、重要平台吸引和留住人才,运用双向兼职、技术入股等形式柔性引才用才,强化经济发展智力支撑;要提升县城包容性,推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就近融入县城,把人口红利转化为经济红利。在土地方面,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产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在资金方面,要开展普惠金融体系构建工程,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增设县域分支机构,持续推进乡、村两级服务网点建设,从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渠道为民营和小微企业、“三农”和城镇居民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
营商环境要进一步优起来,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效能。落实好《打造“贵人服务”品牌建设国内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按照“一网办、一窗办、一次办”的要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着力构建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正有序的法治环境、清晰透明的商务环境和亲商安商的社会环境,解决市场主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要着力打造“四贵四心”“贵人服务”营商环境品牌,不断提升服务企业意识,在企业开办、融资信贷、纠纷解决等方面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切实做到“有难必帮、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真正把市场主体作为“贵人”对待。要强化政务诚信建设,在全社会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人人参与优化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商业体系要进一步建起来,实现下沉和上行相结合。发展县域商业,必须强化县城的中心地位,发挥乡镇的重要节点功能,完善县乡村三级商业网络。要新建、改造提升一批具有较强集散功能的物流园区,优化建设一批以覆盖县域为主的物流园区。要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改造提升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争取大型流通企业到县乡村拓展农村市场,共建共享仓储等设备设施,丰富村级店快递收发、农产品经纪等服务。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引导供销、邮政、快递和农村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县乡村商业网络连锁化。要丰富农村消费市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鼓励生产企业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消费品,促进农村消费更新换代。
数字建设要进一步强起来,为县域经济发展按下“快进键”。把“智慧黔城”作为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的重要举措,以县域的智慧化改造为出发点,抓好“智慧黔城”试点,围绕数字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治理、智慧民生服务等关键领域,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发展深度融合,赋能推进市政公用、产业配套、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设施提级扩能,激发城市消费活力,提升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水平。要统筹开展“智慧县城+数字乡村”建设,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要突出场景应用开发,适配本地资源禀赋、信息化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场景内容,对于已经建成的项目,要管好、用好、维护好。要统筹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遵循“多站合一”“一站多用”原则,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